如果你到一个平常读书人家中去,你会发现,现在这些读书人的书架上旧书多,新书少,有的几乎没有什么新书;你再留意一下大多数中小学生的书包,里面装的大多是课本,很少有课外书籍,就在他们的家中也难以找到这一类书。这是什么原因?你只有稍加询问,就知道了,就是现在新华书店的书太贵了,这书店的书贵得让你结舌。星期天或法定假日,你到书店去,会发现书店里读书人多了,站着的坐着的蹲着的都有,这里的环境虽然不好,光线也不利于阅读,然而却到处是读书的人,但买书的却很少。这还是因为,书太贵,人们卖不起,就只有在这书店里读自己想读的书。
书贵了,读书人自然的买不起书,再不能到书店里去读免费书的,自己的权力又不能弄到免费书和廉价书收藏供自己阅读的人们,无法只能按过去的老书啃,书难以更换知识就难以得到更新,学生没有更多的课外书籍阅读,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你到新华书店去,你会发现一套简装的《中国十大名著》是425元,一本精装《史记》198元,一本东西的小说集《你不知他有多美》是20元。书如此之贵,普通的民众,普通的读书人,也就是工薪阶层,谁能买得起?他们有的实在要买,实在要用,实在需要,只能咬着牙下手,买它一两本。说买太多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还要生活,他们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所以普通读书人,书架上的新书少,中小学生书包里的课外书籍少,就属正常了。
书真的是如此的贵吗?回答是否定的。我县(沭阳)*是我国的图书主要集散地之一。前几天我有幸到我们的图书批发市场去转了转。了解到,这图书并不贵。到我们这儿的图书批发市场,一般的书都是一五折,这是书的定价是一百元钱,你十五元钱就可以卖到了,而且这些书都是正版书,品种也齐。如果是没有版权的书,如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史记》之类的书籍,折率可以更低,有的能达到一零折。可见书的价格,也就是书的批发价是很低很低的。
在我县市场上集散的这些书,和新华书店等零售商进货渠道一样,没有特别的渠道。这一样的渠道,一样的质量,出售的价格为啥就不同呢?我认这还是图书价格体制问题,图书定价体制没有法律可依,才产生了“乱”,谁想定多少就定多少。这满天要价,得益的是那些零售商,因为在他们零售时不降价不打折,而我们的普通民众,只知道书是从新华书店买的,不知道书还能从图书批发市场买到,何况这图书批发市场又不像菜市场一样到处都是。百姓买的书价自然是高价的,这样高的价格,结果是使得他们不敢买书,因而就少读书。
从图书批发市场看到的这批发商按图书码洋**的10%至15%折扣,这书在生产和销售的流通过程中,出版商没有得什大利润,写书的更未得到,批发商得到的也很少。这书价的85%以上的毛利润都给了零售商和中间环节。就是说,零售商的毛利润是500%至900%的暴利,这样大的利润空间,说起来人们也许不会相信,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事实。
零售商这样大的利润空间,表现在面上也可以看得出来。过去哪些穷得要命的新华书店和一些书的零售企业,如今哪家不是高楼大厦?他们的领导哪个不是豪车名宅?有的地方为争这个零售企业的头做,谁不是挖空心思托人情拉关系走后门?过去腐败案子多年未出一个的书商,现在却时有出现。
图书这样高的定价,零售商这样高的利润伤害了谁?首先是伤害了我们的作者,也就是写书的。如今的社会你如果不是名人、名嘴、名作家,你写的书再好再有可读性,出版时,你自己也出钱买回自己写的书,然后你再想法把它卖出去。写书不嫌钱,做学问穷光蛋一个,这挫伤的是写书人的积极性,所以大量粗制滥造内容的书才充斥市场,这种现象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再者伤害是出版商,没有利润可图,怎能出好书出精书?民众怎么能有好书读?三则是我们广大的普通读书者,图书零售价的虚高,使他们卖不起书,也就少读了书,影响了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普通民众因书价虚高,买不起书,致使他们少读书,已实实在在地在影响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图书价格的虚高,特别图书零售价高得离谱,已经叫广大民众及读书人望书兴叹的程度,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第一必须加快图书价格进行立法,首先要把图书的零售价降下来,让普通民众能够买得起书,读得起书,读到好书。什么商品都可以涨价,唯独这书不能涨,更不能随心所欲地涨,不能乱涨。这个是关系到民族素质的大事。其二要规范图书产销过程中的利润分配,不能叫投入简单劳动的零售这一环节分得最大的一块蛋糕,这样不利于我图书行业的健康发展。不知我的这个点管理层能否认识到这一点?
注:
*江苏省沭阳县图书批发市场能买到全国各大出版社的各类图书,价格扣率都在图书码洋的15%以下,而且都是正版图书。不管你是来批发还是零购都不会高于这个扣率。
**码洋就是出版商在图书上标的定价。实洋就是图书售出的实际价格。这两个价格目前我国图书市场上相差是相当大的,而且是大得惊人。在图书批发市场上,名家刚刚出来的书实洋也只有码洋价的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