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后回顾总是能让我发现许多当时不当心而忽略的东西,希望也借此得到些许收获吧!
最终确定来参加比赛,并且定好机票的时候我还出差在辽宁铁岭龙山球场,心知道最近几个月虽然一直在各地几个球场跑着,但真正下场却没有几回。前几天在龙山借了个球包打了半场,更是小球到处乱飞。在没有条件拍摄动作视屏和练习的情况下,只能计划采用3/4挥杆幅度确保重心及杆面的控制。
12号飞回上海,第二天下了班就拉着同事去练习场练球。说来惭愧,虽然整个击球过程中击球准确度有了明显的下降,但却没发现什么问题。直到同事问我怎么上杆手举的这么低的时候,才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1。由于一段时间的不联系,肩膀的转动已经明显不足;
2。起杆左手较为主动,导致起杆球杆向身体前方运动;
3。而且击球时重心完全压在了左脚后跟,造成球杆上拉,杆面开放。
4。击球过程中胯部过于积极转动,再加上重心移至左脚后跟,导致右脚过早的翻起。降低身体稳定性。
http://s9/bmiddle/5ca655a3g8793b0b7bfa8&690
http://s4/middle/5ca655a3g8793b125c553&690
http://s1/middle/5ca655a3g73f52b5e8b30&690
经过一晚上的挥杆--录像--分析--再挥杆--再分析的过程,以及随后在球场一天切杆和挥杆的实践,确定了参赛时挥杆应注意及控制事项:
1。准备时减少站位宽度,保证跨部的充分转动空间;
2。握杆双手用力尽量平均,起杆注意杆头的平动。上杆积极转动手腕,同时双手尽量向目标反方向积极伸展,保证肩膀的充分转动;
3。下杆时发力核心凝聚在以脊椎为轴心跨,肩中心。身体似松非松,手臂尽量放松,避免挥杆速度过快增加失误率;右手手腕的顺势发力减少杆头过早下压,导致砸地和击球角度减小;
4。整个下杆阶段注意左腿重心的控制,左脚前脚掌受力保证支撑腿及重心的稳定。(重中之重!!)
5。除长铁及木杆外,采用积极前挥不完全收杆的方法保证杆头包裹着小球,也保证击球方向性。
6。切杆保证重心始终压住左腿,保证重心的稳定。
比赛控制的准备:
为了避免以前打球不够认真,甚至有些随意的态度调整如下,
1。制定功岭策略,选择全部3号木开球;
2。攻果岭一杆尽量选择5号铁以上的球杆,放弃Par
On 的想法,以控制及击球成功率为主;
3。推杆不冒险1推进洞,只需保证第一杆尽量接近球洞,给二推增加进洞几率;
4。购买两盒Callaway Tour i
球,提醒自己一颗球就近60块,你不当心不认真就往里面砸钱好了!同时吗,增加击球的控制性,毕竟好球要不二手球要好用很多。
最后还是要再次感谢老小子峰哥和刘强两位高手在欢迎晚宴上对我无私的讲解和传授的赛场经验,是你们的这些经验促使了我这些前期准备的最终实现:
http://s10/middle/5ca655a3g8793b4568a99&690
1。准备时左肘窝指向目标反方向,保证肘部的关闭状态(确保了击球的准确性和方向性)
2。瞄准,崩去注意视觉上的感觉,认准之前瞄准时球前面的一个点,就往那里打。(这条太关键,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就是由于站位的原因球打出去笔直,但从一开始瞄准就秒错方向的郁闷)
3。准备阶段反复握杆--放松,再握杆-再放松,直到找到最佳的握感。(跟陈桥、老徐同组市场那次,就是这样准备了近半分钟,结果3号木开球居然打出了将近两百七八十码的距离。)
4。站好后反复移动,找寻最佳击球点。(就像砸石头的工人,在下锤之前反复瞄准一样!)
5。如果准备和上杆时感觉不对,立马停止挥杆。重新瞄准、站位、握杆、找击球点,一定不能凑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