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
(2011-03-12 16:32:56)
标签:
育儿 |
分类: 优生优育 |
父母应提醒孩子要专注于课堂学习,认真听老师讲解,积极参与课堂教育活动。重点难点,力求在课堂上解决。对于理科的一些课程,一定要掌握原理,从源头上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在学习中,让孩子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诸如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迁移能力、概括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提高了,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样自己面对的困难也就少了。
对于一些课程,要懂得化整为零,增强计划性,做到水滴石穿。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人而异,需要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孩子只有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才能找到出路。当然,这方面父母可以帮着指点。
2.给孩子制订适宜的目标,循序渐进
制订适宜的目标对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思想障碍是非常有帮助的。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畏难情绪变为必胜的信心。
在为孩子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开始每天学习的目标可以定得低一点,然后逐步地提高要求,让孩子逐渐适应。这就像跳高,一个人最高能跳160厘米,一下子升到这个高度,他可能跳不过去;如果分为120厘米、140厘米,最后再到160厘米,有了这三个台阶,跳过160厘米就容易了。
例如,有的孩子一提到写作文就害怕。如何才能帮助他克服这种心理,使他不怕写作呢?父母可以和他一起制订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设计这样的“阶梯式”训练:
首先要求他每个月写一篇作文,这时,他可能会觉得压力很大,但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慢慢就适应了;到第二个学期则要求他每半个月写一篇作文;到第三个学期则要求他每个星期写一篇作文。
如果“阶梯式”训练的目标设置合理,经过逐步加大强度的“阶梯式”强化训练,孩子就会把写作文当成家常便饭,自然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
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畏难情绪时,父母家要对孩子进行系统的学习心理指导,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分析、克制自己,调整好心态。
如父母可对孩子树立目标、计划安排、总结反思、处理学习和练习的关系、试卷问题分析与对策、合理安排时间、心理情绪的自我调节等做相应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