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脊丝炒茭白是一道很平常的南方小炒,
妈妈以前常做。今天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想起那句“遍插朱萸少一人”。在这一天不能陪在爸爸妈妈身边是一种遗憾。做一道他们爱吃的小菜,填补一下我的惆怅。
里脊丝炒茭白:
原料:茭白5根,猪里脊200克
做法:
1,猪里脊切丝,用盐,糖,生抽,生粉拌匀,腌一会儿;
2,茭白剥去外面的叶子,只留中间的茎,叶子和茎相连的地方如果有点老,用小刀轻轻削去一层。茭白切成1.5厘米宽,5厘米左右长的条。
3,锅中放油,将里脊丝炒8分熟,盛出备用;
4,锅中再放油,将茭白放入,用中火煸至焦黄,变软,将炒好的肉丝放入,加盐,糖,生抽调味,翻炒均匀入味,加盖焖2分钟左右即可。
唠叨一句,我做这个菜没用里脊丝,皆因我家的肉食动物们总是抱怨炒菜里看不出有肉。为照顾他们的近视眼,我只好将肉切成尽量大的块,有点儿不太好看,但挡口啊。我容易吗我?
接着我们昨天的话题,记忆的闸门一经开启,就如洪水般涌出。这话有点儿俗,但应景儿。这两天写博写得有点伤了,满脑子都是各种吃食。早晨天还没亮就醒了
,一盘盘的菜就在眼前晃,完了,日子又要不好过了
。
老大对吃的追求带有很强的文化情节,所以总是崇尚传统的东西。老北京的那些老字号,带着古朴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对我而言是陌生和熟悉相混杂的感觉。前门大街的都一处烧麦,小木梯拾级而上到二楼,凭窗可以看到繁华的珠市口大街;护国寺的柳泉居饭庄,雕花的木窗棱和略显陈旧的木桌椅,国营风格的服务。老大点的菜,其中一盘葵花炒面,美味,但量大的把我们第二天的午饭都包了;和平门的全聚德烤鸭店,店堂宽大,人也不多,烤鸭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美食之一,那时候比现在可是便宜多了;还有崇文门大街上的便宜坊,西单的砂锅居,民族文化宫旁边的烤肉宛,东单,东四,地安门,鼓楼……。打住,真的不能再说了,口水都流了一地了。不过,现在很多老的店面都迁了新址,店堂气派了,菜品也就贵族化了,虽仍是要保持旧时的风格,但探寻文化的代价怕是高不可及了。何况古朴和沧桑是无法复制的。
对于那个年代混迹于北京的吃货,老莫和新桥饭店是不能不提的。认识老大之前,我所知道的老莫就是它的大餐厅门口的小柜台里的奶油蛋糕。我家的传统,无论是谁,逢十的生日就会在那里买个大蛋糕,那就是我们的节日。我们几个孩子会从前一年的生日过完就开始数日子了,就是现在很IN的倒计时呢。老大和我的第一次约会就是在动物园附近轧路,然后去老莫吃饭。首都沙拉,红菜汤,大王肉饼,红烩泥肠,奶油烤杂拌,面包黄油果酱,中国红的葡萄酒,现在想来,味道真的是很纯正的。奇怪我怎么记得这么清楚。新桥要比老莫新派一点,但我还是更喜欢老莫的高大宽敞的风格。只是至今不知经过几次重新装修,价也不知翻了几翻,只希望味儿没变。
此后几年,各路家常菜开始流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只记得郭林家常菜,其它小家碧玉的名字都记不得了。但家家人头攒动,年青的小服务员在人群中穿来穿去,小伙计麻利地用大盆收拾残桌,换上塑料台布,新的一桌客人落坐。粗瓷的大盘子里盛的都是诸如炖腔骨,尖椒土豆丝,红烧茄子之类的家常得不能再家常的菜式。方便,快捷和可口成了人们新的追求。我理解这是口味回归家庭的开始。所以有了这么多年以后美食博客的风行。各位男女主妇精英开始在家大显身手,追求品位更加时尚,地位也日渐提高,基本个个都是家庭CEO了吧
?
现今的北京饭馆可算是遍地开花了,菜式好的,味道棒的,有特色的,多了去了。我记忆里的这点儿旧东西只能自己回味着了。您要是能耐着性子看到这儿,也算是知音了
。不过就算您能容我这么唠叨,我也得自我约束一下,该打住了,别耽误您太多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