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种老师峨眉山每日一课:瑜伽练习中警惕“大腿内旋/小腿外旋”背后的陷阱
(2015-04-05 12:01:12)
标签:
佛学 |
瑜伽练习中警惕“大腿内旋/小腿外旋”背后的陷阱;接下来的5天工作坊课程是:5月北京,杭州,福州,6月武汉,乐清,天津,7月30天峨眉山密集系统理疗。
在瑜伽的课堂中经常会听到老师的口令“大腿内旋,小腿外旋”,这个口令经常被学生做错和误读,也就掉进了其背后纠结的陷阱,这句话本意没有错误,它的目的是让髋关节,膝关节和脚踝关节保持正位/稳定/有适度空间,股骨头在髋臼中保持适度空间,也就是说“不挤压任何一个方向的髋臼内壁”,这就是这句话要实现的目的,同时也会获得骨盆舒适的结果,也就是所骨盆/膝关节/脚踝关节的正位/稳定/适度空间的目的是“舒适和放松”,如果用更加智慧的张惠兰老师的语言就是“保持呼吸顺畅/骨盆舒适放松”,但是自从2009年之后各种精准的体系进入国内之后,就会有一些误解,类似于这些描述体式的细节口令“大腿内旋/小腿外旋/尾骨内收/胸腔打开等等”被认为是精准的正确的,而类似于这些口令“缓慢吸气,缓慢呼气,放松,延展,舒适等”会被认为不够精准不够准确,这些都是误解。
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舒适放松,似乎这个“大腿内旋/小腿外旋”的口令可以让练习者寻找到骨盆/膝关节/踝关节的舒适放松,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效果,多数人只是木讷的把这句话非常死板的表达出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多数人把膝关节人为的扭到所谓正确的位置,人为的把骨盆推到正位,而本应该行动的肌肉却根本没有任何行动,让双腿变得不自然,僵硬而变得紧张。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瑜伽细节”指令”同瑜伽身心所捕捉到的感受相脱离的想象,所以,如何让瑜伽细节的口令具有一种智慧,这个需要不断的用心去实践,如果没有心的感受的体式,瑜伽体式就没有练习的价值了,正因为每一次练习都赋予了心的感觉在体式上,所以心同身体建立起了一种对话式的连接,这种连接可以启动身体正位之路,康复之路,自愈之路。
人的自愈能力是强大的,瑜伽就是一个不断唤醒这个自愈的能力过程,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瑜伽细节“大腿内旋和小腿外旋”的时候, 你就会从更高的高度去认识骨盆稳定的意义了,也就知道为什么要“大腿内旋和小腿外旋”了,同时也会逐步的不去关心“大腿内旋和小腿外旋”这个标准化数字化的口令了,你会更加关注如何让“骨盆/膝关节/踝关节”正位/稳定/空间了,如果进一步练习,你就不会太在意“骨盆/膝关节/踝关节”正位/稳定/空间了,而会关注更加深层的东西,比如此次此刻的呼吸,身心的舒适度,放松等,但是这种深度的关注会保持一个短暂的时间可能就会丢失,那么就需要在从根基深入,关节稳定,肌肉延展,获得空间入手调整,然后再去呈现出“舒适,放松”的状态,如此反复,这就逐步进入到一种更加深入,而且个性化的练习了,而不是一种单纯的“照抄照搬标准化”的模式了。
应该如何对待现代哈他瑜伽的“精准细节口令”呢?需要适度,但是不要太过相信细节,必须让细节同感受彼此结伴而行,才可以捕捉到体式细节带来的舒适放松,如果在体式练习中只是一味的努力去“精准细节”而忽视了身心的感受,那么练习就会浮于表面,没有深度,一定要深知:精准细节的行动过程需要伴随着是否产生舒适放松的结果,如果内有,那么精准细节一定出了问题,需要及时修正,然后再启动感官去探索修正之后的体式的感觉,如此反复,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舒适和放松了,这样的瑜伽练习自然就是一种理疗和康复的过程。
比如山式,我们都会不自然的放大它的伟大和哲学意义上的高度,但是如果你没有感受到这种高度带来的“舒适和放松”,那么我们只是自欺欺人的欺骗自己的“感官”。
对于山式,我一般会说:大腿内侧向后伸展,同时臀部后侧伸展向前,让骨盆保持稳定而放松,此时,骨盆的感受应该是轻盈的,伸展向上的,不是下坠的,不是沉重的。或者说:稳定好双脚有力向下,大腿内侧向后伸展,大腿外侧也向后伸展,保持大腿内外侧平衡,大腿前后侧也平衡;这个概念中并没有旋转的概念,因为“旋转”这个词会让练习者旋转“膝关节和髋关节”,总之,任何生理结构的细节的语言都无法描述身心深处的感受,只有“舒适,轻松”可以粗糙的描述身心内在的感觉,所以,瑜伽练习不可以过度的相信”细节”,而是需要让细节帮助我们感受到身心的”稳定+舒适+轻松”,如果在细节的行动下没有得到这个舒适放松的感受,首先应该去调整这个自认为正确的”精准细节”,毕竟我们不能够保证我们在练习中的每一步细节都是正确的,所以把握好“精准细节”和“身心感受”就可以让瑜伽的练习舒适而放松。
我们需要反省自己是否可以从生理结构细节的口令中得到我们身心的“放松”的感觉,如果没有,那么就应该放弃这种”冷漠无情”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