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钟老师《瑜伽经》读后感: 在练习中体会“不执着”的内涵,它会让你解开很多的纠结。
(2014-11-07 14:19:45)
标签:
佛学 |
李晓钟老师《瑜伽经》读后感:
15.drstanusravika visaya vitrsnasya vasikara samina vairagyam.具体意思是:能够自我掌控意识,对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事物不产生欲望,这就是不执着。
这是《瑜伽经》的第15句话。帕坦伽俐在这里给出了“不执着”的定义和含义。其中vairagyam就是不执着,字意是“无色的”,vai是“没有”和“无”,raga是颜色,可以直接解释为不要让外界事物带有任何个人的颜色。
心可以产生欲望和思想,这是它的本性,因为心容易被外在世俗的事物所吸引。带着这种“欲望”的状态是无法练习好瑜伽的。不执着并不是“漠不关心”,更不是没有“勇气”,人都会有欲望,而带着个人动机色彩的欲望会让我们烦乱,内心不会专注,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没有任何动机的欲望,这样我们练习中才可以更加集中于身体之内,反而得到我们身体之外的全部。
有很多人在练习瑜伽前都抱着某种“欲望”,比如:练习多久可以缓解疼痛?颈椎病需要练习什么可以及早康复?腰椎间盘突出练习多长时间可以好?练习多久生理期可以好转正常?这些“欲望”是普通人对于瑜伽的一种期待,可以理解,不可置疑,所以,我们也不能片面的打击这种想法,关键是瑜伽老师的引导。
但是从《瑜伽经》对于此的解释就是,一旦你有了某种”欲望”,也就是同时拥有了“执着”,“执着”也就是一种痛苦,它会干扰我们的瑜伽内在练习的效率,会降低我们在练习中感知身心的变化的能力,因为我们带着“欲望”练习的时候,更多的是被“欲望”所控制,你想的更多的是“有个人动机的欲望”而非“身心的感觉”,有多少人练习瑜伽的时候发微信,写微博联系生意,心里想着“身体好了之后能够再赚多少钱的事业”,瑜伽馆似乎成为了一个社交中心,而瑜伽却成为了一个牵线搭桥的“配角”,只是把生意上的朋友通过瑜伽“连接”在一起,然后不断的壮大自己的生意,这是多么好的瑜伽“连接”的妙用啊。
虽然嘴巴里面如同录音机般机械着唱颂着帕坦伽俐的祈祷词,但是心早已经跑到他处去了,自己的唱颂几乎毫无生机,毫无能量可言;经常有学生说“老师,我练习瑜伽10年了,但是腿还是XO型,双腿还是不能劈叉”,我说“你每天都练习吗?每天都专心练习了吗?每天都在练习中去调整身心的细节吗?每天在练习中都去感知身心的舒适和放松吗?如果没有,你的腿会更加XOXOXO”,学生回答”我只是间断练习一下而已,但是练习1个月之后没见到老师说的效果后,我就没怎么再练习了”,多么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的回答啊,你什么都没有付出,凭什么要有收获啊,这是强盗逻辑啊,以为瑜伽也可以“走融资上市”和“空手套白狼”的道路啊,但是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心态:“欲望的无度”,“自私投机”的体现,而瑜伽是需要务实的,需要没有丝毫个人动机的去脚踏实地的实践的,不是纸上谈兵的。
解决上述问题的道:就是宣传瑜伽的同时,宣传者需要身体力行的练习和实践瑜伽,我们很多的宣传者只是负责宣传推广,这样好像是瑜伽市场一片红,但是“真实的瑜伽”却被笼罩在这个过度浮夸宣传巨大的形式下面了,反而助长了练习者的不劳而获的”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求新,求快,求变的”欲望“,瑜伽老师也挖空心思,在培训招生的解释中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的”创新“,创造新的名称,创造新的概念,创造新的练习方法,创造速成的方式,创造更多的能够吸引大众的“词汇”来修饰瑜伽的真实,这样反而让大众看不清瑜伽的真实面孔,培训者是希望通过”新词“”新的形式“”新的模式“来提高招生的人数,也就是”金钱“,这种方式不能认为是错误的,但是也不能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带着任何“欲望”的经营其实带来的身心的压力和疲惫远远大于最终的”收入”,如果过度这样,瑜伽就会失去了它本身的尊严,是因为我们把瑜伽当成了一种纯粹的商品,目的就是“收入”,这也就是一种“欲望”,当然也是一种痛苦。
所以,当我教授瑜伽的时候,总是告诫学生:瑜伽是一生的内容,不是几年的事情,如果你总是想着瑜伽什么时候可以把你的癌症晚期治愈,你是不可能深入的走进瑜伽的,反而会不断的去比较今天的练习是否让癌细胞少了点,如果没有少,焦虑急躁恐惧失望随之而来;相反,当你已经把癌症的事情忘却,也没有指望瑜伽给你带来什么奇迹的时候,这是不执着的表现,是一个没有任何个人动机的欲望,这个欲望是非常纯洁的干净的,当我们的欲望变得如次没有倾向性的时候,就已经没有执着之心了,你只是按照《瑜伽经》的要求去练习,在练习中规范生活,提高生命的品质,此时你对于身体癌细胞的多少已经毫不在意了,正因为你的毫不在意,你已经融入于对于内在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于周围家人朋友的融合包容,你的癌细胞已经少了一半了。所以,劝告那些总是问:练习多长时间膝盖疼痛会好?练习多长时间有效果?,这些带着强烈个人动机的“欲望”让瑜伽的真实性无法体现出来。你应该相信瑜伽的美丽,坚信瑜伽的能量,坚持瑜伽的实践,反而在不经意之中得到了你所谓个人动机的欲望,但是那是你早就不会理会这种有动机的欲望了,练吧,练不动了,练习呼吸,呼吸不动了,就是找到心灵深处了。
我带着不执着之心去教课,因为我享受这个过程,享受在我的帮助下他人有了改善,我并不在意学生是否立刻理解瑜伽的知识,我只是不断的重复我的瑜伽经验,因为我知道我只是一个指导者,我不能够代替学生练习,我也不在意这个学生是否可以继续找我学习瑜伽,因为一旦我特别在意这些,那么我的课程里面就有了“执着”之意了,我会不断的去为了下次学生继续来缴费学习而去上课,那么我所教授的课程就不是瑜伽的真实,它已经被这个“欲望”所掩盖,字里行间都在暗示学生的“消费”,这就是瑜伽老师所必须杜绝的“欲望”,当没有任何欲望的教授课程的时候,瑜伽的真实就在我与学生之间,我们可以平等的享受瑜伽的真实,也可以毫无顾忌的去分享它的果实,同时也会收获物质上的果实。
没有”欲望”的瑜伽课程是真实的,但是能够做到也是非常难得,但是它对于学生是最大的益处和改善,这个改善不仅仅是身体层面上的,更多的是让他们找到了“身心”的位置,这比任何癌症治愈都重要,因为这是你得癌症的“诱因”,诱因找到了且根除了,癌症当然自愈。尽管有些欲望是好的,比如:希望学生很快理解老师的思想,但是这也会干扰授课的真实性,老师会在这个欲望的驱使下“填鸭式”授课,这也会掩盖瑜伽的真实。
我教授瑜伽但是不经营瑜伽,因为经营瑜伽,是一个“劳身心”的过程,同时也让瑜伽成为了纯粹的商品,也就有了执着的欲望。
但是我也有家庭,妻子和女儿,需要物质的东西,需要钱去维持基本的生活,所以我收取我授课付出的劳动所得,我比较满足,这样反而让我学生众多,课程满满,我只是在享受付出的快乐感觉,因为瑜伽的亲身练习的经验需要分享,我分享给你,你适当支付我学费让我有吃喝有床休息,以便继续生活下去,让瑜伽的分享也继续下去,理所应当。
虽然,我在金融行业从事10年工作,但是也没有想过把“瑜伽”包装起来到纽约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圈钱一把,因为那样,我就成为了“瑜伽”的股东,但这并不是好的滋味,因为我们无法控制“瑜伽”,我们需要通过“瑜伽”的练习控制自己的心灵的变化,让“瑜伽”上市可能也会在今后实现,但是我坚信,如果“瑜伽”成功上市,那么它不仅仅超过马云的”阿里巴巴”的市值,凭借瑜伽的能量和气势,一定收购全世界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因为它是“连接”宇宙的平台,如果这样,你敢当这个股东吗,当然敢,因为,我们是瑜伽老师,就是起到收购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作用,用什么收购,当然是练习瑜伽多年之后沉淀下来的那么一点点经验:“创建无限的空间的能力”,因为它可容纳宇宙和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