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个荒谬的美学常识
(2017-03-01 10:00:02)
标签:
朱鲁子精神青春期美学人的宣言现代人生哲学 |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个荒谬的美学常识
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熟知未必真知。——黑格尔
常识往往是谬误。——朱鲁子
……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接受美学中被人奉为圭臬的经典名言,是一个几乎被所有人认可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因之,它成了毋庸置疑的美学上的“常识”。
常识成立的前提是,它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不用思考而想当然地是正确的。然而,常识往往是经不起思考和追问的。“常识往往是谬误”。
不能否认,“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必然不会完全相同,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蒙蔽了几乎所有人的眼睛。然而,这个合理性是似是而非的,经不起推敲的。
下面,我们就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美学常识予以思考和追问,以正视听。
一、“读者”有质和量的区别
出自莎士比亚著名剧本的“哈姆雷特”是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应该是明确无误的,然而,根据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理论,这个艺术形象并不必然地就是“审美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要求合格的“审美主体”——“读者”或“观众”的参与。
而且,这种参与不能是浅尝辄止的,而必须是深度卷入的“见证人”。否则,读者或观众是外在于艺术形象——哈姆雷特的,从而不能使“哈姆雷特”成为审美对象。
而且,杜夫海纳指出,这个“见证人”不能是孤证,必须是多人参与的有普遍性的共通感觉体验的“公众”。否则,审美对象也无缘生成。
可见,使“哈姆雷特”成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是,它的“读者”或“观众”不能是一盘散沙式的乌合之众,而必须是一群酩酊大醉式的如醉如痴入戏甚深的“戏中人”。这样的入戏甚深的“戏中人”组成的“公众”,才是名副其实的“读者”或“观众”,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对“哈姆雷特”作出美学的判断,而普通人,哪怕再多,作为“旁观者”或“外人”,是没有资格对“哈姆雷特”作审美判断的,或他们作出的审美判断是无效的。
其实,杜夫海纳对审美主体——读者或观众的要求并不过分,康德也是这样要求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其中的第二和第四契机,就明确地要求审美判断必须是建立在审美主体“共通感”基础上的“非概念的普遍性和非概念的必然性”的,也就是说,孤立的“个人意见”不应成为审美判断的标准。
可见,在伟大的美学家那里,对审美主体——读者或观众,是有严格的特殊要求的,参差不齐众声喧哗的——“一千个读者”,是没有资格充当“读者”或“观众”的。可是,真正的审美又需要——“一千个读者”。只不过,这真正参与审美的“一千个读者”,是绝然不同于已经成为“常识”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一千个读者”罢了。
可见,“读者”有质和量的区别。“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读者”是“量”意义上的
二、审美判断的主体——“读者”是“质”上的
那么,真正参与审美判断的“一千个读者”是些怎样的读者呢?
一言以蔽之: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如我在《纯粹美学——失而复得的美学》中所说的“审美主体”而非“非审美主体”,他们是“君子”、“英雄”——“君子所见略同”、“英雄所见略同”中的“君子”和“英雄”。
——因此,如果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具有某种合理性的话,那这种合理性也只能是普通世俗生活意义上的,而不可能是美学的审美意义上的。在美学的审美的意义上,“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是错误的,荒谬的。
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