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禁止,还是引导和利用?

(2020-03-21 22:34:15)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思索

如今,手机让不少校长和老师感到头痛。一些学校出台校规,禁止学生带手机上学。还有学校规定,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使用手机,可以立即没收,甚至砸毁,至于学生本人肯定要遭到严肃处理。

实际上,这样的禁令效果是很有限的,只不过是让学生使用手机从公开转入地下。不要说学生在家里用手机老师无法控制,就是在上下学途中,你总会看到许多学生在公交车里玩游戏或看八卦,有些学生几乎是“机不离手”。“你们成年人都这样,凭什么还要求我们孩子?”每个玩手机游戏或看八卦的孩子都会这么想。从网上读到过一篇文章,《比毒品成瘾更可怕的,是垃圾快乐成瘾》,表达的就是对这些现象的担忧。

对于家长的手机学校可没招了,你总不能禁止家长用手机吧!家长的手机也给学校老师带来不少麻烦。我听不少同行抱怨说,几乎每个班级都对应着有一两个(甚至更多的)虚拟班级,有学生的,也有家长的。这些群里没有老师参与(通常学生或家长不让老师进群),没有舆论导向,不少群里都弥漫着消极因素和不满情绪。就拿家长群来说吧,某个孩子今天数学课上一道题没搞懂,回家一说,家长就一条微信发到群里,于是有家长回应,那个数学老师就是讲不明白,我家孩子有一次也没听懂,然后又有人发微信说,咱们班语文老师讲课特啰嗦,物理老师讲课我孩子听的也稀里糊涂,英语老师发音不准,化学老师太年轻!……于是负面情绪不断发酵升级。

手机真的就是一个祸害么?

我曾开设选修课,内容是讨论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让学生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我上课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带手机来,因为我们随时要上网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交换观点。我的同事刘葵老师则把手机运用到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当中。学校组织秋游,她把学生分成小组,各自游玩,但要求学生在游玩时,要随感而发,创作美文小段,发到群里全班分享。学生触景生情,边玩边创作,这样,学生的行走路线和所达地点以及活动情况,就全在老师的掌握之中了。我想这样做法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北京中古小学的张璐老师应用手机促进学生学习和班级管理的经验值得同行借鉴。张老师是语文老师,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她所带过的班级学生都很积极、热情、明理、大气,班集体像个大家庭,其乐融融。有一次她新接手一个班,发现学生不善表达,不敢讲话,于是和学生建立了一个“微信吧”,用微信形式给学生创造讲话的机会。每个周末在一个固定时间,学生们就会在群里讨论一个话题,学生各自发表看法,用语音发到群里,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每次“微信吧”活动时家长也参与进来,听孩子们的表达,时常给孩子们一些点赞和鼓励。这些话题大都来自学生的生活,主持由学生担任,评价也由学生完成,让学生学会倾听、分享,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会赞美。“微信吧”内容涉及很广,如“篮球吧”说的是学生假期里的体育锻炼情况,“书桌吧”是展示每个同学家里的书桌和整理房间的情况,“洗衣吧”分享的是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相亲相爱一家人”分享的家庭亲情生活,逢年过节时还有“对联吧”,让学生创作对联并分享,此外还有“素材吧”、“兄弟吧”、“姐妹吧”,等等。顺便说一下,作为语文老师,张老师带班有一个传统做法,叫做“班中论事”。班里发生的任何事情,或学生存在的任何思想困惑,都在班里摆出来,公开讨论,每个人都可以发表看法。她这样做是为了了解学生、实施教育引导,锻炼表达能力,我想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我前不久参加她的班会,内容源自学生的一封信,谈的是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整个教室里气氛十分热烈。我发现每个学生站起来都能侃侃而谈,讲话有观点有事例,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能力远超同龄的孩子。张老师告诉我,这样的“班中论事”几年来已经举办过160多次。

如何引导和指导家长的微信群,使之成为我们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有力工具?我有一次和一位同行讨论这个问题。我说你首先要想办法进群呀,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我建议她要认真梳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在群里主动宣传,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认同,你也可以在群里从正面报道学校或班里发生的事情,加上你的看法和评论,你还可以推介一些好文章和家长分享讨论,这些都是在做引导。她有些困惑地看着我说,我一个普通老师还需要什么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呀?

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填补我们思想的空白。当我们抱怨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麻烦的时候,我们应当反思,是否我们的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长铭关注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