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学校文化、核心素养
(2018-12-26 14:45: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思索 |
北京五中张斌平校长提出的“精气神”,是他在多年办学实践中不断挖掘、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炼而形成的对学校精神与学校文化高度凝练的表达。
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我个人认为,学校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教育的价值”。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终极价值是什么?是人性、理性、自觉、崇高、责任、信仰、使命,等等;“自己的语言”是什么?就是一所学校的环境、历史、校训、办学目标、培养目标以及发生在一所学校历史与现实当中的教育故事,是关于人的故事。如果说教育的终极价值具有普世性,那么“自己的语言”就具有独特性、创造性、发展性,它构成了学校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特色本质上是学校文化的差异。一所学校的文化或者说一所学校对教育价值的实践性表达,与学校的历史有关,但学校历史长短与否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教育者在实践中创造。教育者对于实践中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理念、原则、智慧以及由此发生的教育行为进行总结、整合和提升,并用凝练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达,就形成了学校文化。这毫无疑问是校长应做的最重要的工作。
所以,一所学校的文化,或者说对学校文化的表述,不是校长在书斋中闭门造车、冥思苦想的产物,它离不开学校教职员工的创造,当然也离不开校长精心的观察、发现、提炼和总结。学校文化是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智慧的积淀。可以说,“精气神”就是五中独特的语言,它有丰富的内涵,有五中的历史,有五中全体教职员工多年的探索实践。“精气神”是北京五中对核心素养最朴素的描述。
什么是核心素养?我个人认为,核心素养不仅是指学生在升学考试中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必要能力,而是关乎学生一生生活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必要的基础。我们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考试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日后发展并不一定最优秀(当然这里有价值判断的问题)?考试优秀的学生是很好符合教学目标、很好符合学科知识与能力标准的学生,但为什么日后发展却可能不是那么出色和优秀?
2012年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文学家莫言和英国科学家约翰·高登,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值得我们思考。莫言在小学四年级时辍学,回家放羊,但后来却在文学领域走到了最前端;约翰·高登曾是老师认为连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都学不懂的学生,几十年后却获得了生物与医学诺贝尔奖。什么是核心素养?或者说什么是人最关键的能力?什么是影响和决定人一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中都应重新思考。那些考试成绩优异非常符合我们教学目标的学生,那些符合我们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各项知识与能力指标的学生,但日后发展并不一定最出色,这是为什么?而有些我们认为不符合标准的学生,日后发展却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这是为什么?是我们的标准出了问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这难道不应当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吗?至少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白,核心素养既是与学科教学和考试有关、但又一定是超越学科教学和考试的东西。
在实践中,学校文化不仅表现为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一所学校或一个团队成员所表现出的群体行为特征,或者说是一种实践行为表达。学校老师在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和所运用的方式,是学校教育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如教师对待学生的看法,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处理教学内容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如此等等。这里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看法。刚才张校长谈到,五中老师对学生高度关注,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如果说今天中国的教育有什么不足的话,我认为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对于个体的关注不够。这既有客观原因,如班额过大和学校规模过大,也有教育者的主观原因。我曾参访过英国伦敦威斯敏中学,学校规模不大,有几百个学生,学术水平很高。那次碰巧赶上学校招收插班学生,有七个名额,有大约500学生报名。我问校长,为什么不扩大学校规模?校长回答:我能叫出学校里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再多就会超出我的记忆极限。这反映出学校对个体的关注程度。
对学生个体关注不足,更主要是教育观念问题。我们通常好老师的标准是讲课精彩表达清楚。多年来教师评选标准是论文、公开课等,在关注和教育转化学生方面没有具体要求。据我了解,国外学校尽管班额较小,但师生比总体上与我们相当。关注学生个体是教育观念问题,关键是老师最看重的是教材还是人。我们目前的教育较多的带有加工式、训练式、工厂流水线式的特征,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更关注个体的人。前不久一位老师给我讲他的教育故事。他去年从全国招来9名学生,这些学生都是被我们的教育体制淘汰的、老师(甚至家长)不喜欢的学生。这位老师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个性化方案,一年后,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全部被国外大学录取,其中8人获得奖学金。我想,只要我们不断提高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教育的总体效果就会更好。教育价值观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学生相处的方式以及他对教育内容的表达。教师的行为是训练还是教育,可以通过其日常行为模式显现出来,这最终折射出一所学校对教育价值的理解。
今天这个活动,教委领导更关注集团发展问题,我们更关注校长对学校文化的表达。当然,这两个目标最终是一致的。简单的说,学校文化不仅是语言符号,而是教育者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表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精神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我们更关注学校里最基本、最常态的活动。相信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会对张校长所总结出的北京五中的“精气神”,对北京五中以“精气神”为核心的文化有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体会。
【注】:本文为作者2016年5月13日在北京五中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