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学生谈国学学习

(2011-06-28 07:19:49)
标签:

四中

国学

创新

文化

传统

教育

分类: 教育思索

(根据采访谈话整理)

国学是什么?我很难从学术上给出解释,因为这超越了我的专业。我对国学的理解是:国学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我们中国人对自然、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看法与见解,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表达方式。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下,我们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看法,和其他国家的人不同,这就是文化的独特性或差异性。我们的思维方法和交流方式自古以来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有着区别。在很多情况下,粗略地说,国学主要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

根据上面的理解,我认为,我们学习国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发展我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其实,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为人类贡献不同内涵和不同形态的优秀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我们学习国学,首先是要继承自己的文化。你们这一代人中的很大部分将来是要走向世界的。正因为要走出去,才需要有“本位”,有“立足点”,有自己的“根”,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一个人只有立足于自己文化的本位,展现自己鲜明的文化本色,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承认和尊重。因此,我们既要有开放的眼光,也要固守本根。搞清楚什么是我们的,才能更好的学习别人的,才能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人家什么。因此,四中开展学习国学的活动实际上是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步骤。

谈到文化继承的问题,我不得不说,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够好,甚至应当说很不好。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自己将自己的文化和道德观、价值观搞乱了。比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是仁爱,“仁者爱人”,等等。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中,“仁”是核心,是人的最美好的道德的体现。但是,在过去的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名字中带有“仁”字的人多是反面人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白毛女》中的 “黄世仁”、“穆仁智”。在我们小时候的印象当中,叫什么什么“仁”的人多不是好人,“仁”是一个很坏的字,是一个很坏的东西,谈“仁”就是虚伪的,甚至是反动的。这就是一种道德是非观或道德价值观的错乱。这种错乱在很长一个时期对社会公众产生了非常深刻而且是非常恶劣的影响,我们今天正在食这种错乱的苦果。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药家鑫事件、出现了留学生刺伤母亲的事件,还有那些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等等,这样的事情都是前所未闻的,这不能不令我们反思。

我们不仅需要圣人的道德,更需要常人的道德,需要贴近大众的道德观,需要能够变成每个人日常行为的道德准则。我认为,评判一个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主要不是看少数榜样人物精神境界所达到的高度,当然更不是看极少数社会败类行为的卑劣程度,而是要看社会大众普遍相信并恪守的道德行为底线,或者说是大众日常的道德行为准则。咱们的同学去日本游学,发现日本的学生总是恪守这样一个行为准侧:“不给别人添麻烦”。这句简单的、每个人都能懂得并都可能做到的话,几乎浓缩和体现了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全部美德。他们把人的美德或社会公德变成了人人都能懂都能抓住的东西,没有高深和玄奥,没有高不可攀的感觉。我也曾和老师们讨论这个问题,并请他们也编出这样一句通俗的、能够深入每个人内心的话。老师们提出了几个版本,我们正在斟酌。

继承同时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都是精华,其中有不少糟粕。中国在近代落后了,科技落后了,经济落后了,我认为归根到底是文化落后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归根到底是民族文化的振兴。文化为什么会落后?原因很多。过去我们认为先人高不可攀,不可超越,后人只能望前人之项背,后辈只能景仰先辈,学习国学要讲究正统,不同的观点常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观点与先人相左就是“大逆不道”,等等。这样的话,文化怎能发展?社会怎能进步?国家怎能不落后!国学也需要不断创新。因此今天,对于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我们应当在新的时代赋予新的内涵。比如我们都说“有教无类”,过去的理解是不论什么人,穷人也好,富人也好,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我们常用这句话来表达对教育公平的诉求。但是,我们都知道孔子是重“礼”的人,也就是等级观念很强的人。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将遵守等级制度看成是人的最重要的道德行为准则。这不由得使我们想到,孔子真的具有人生而平等的意识么?所以我想,“有教无类”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许是说教育不应当把人都培养成同一种类型的人,对人应当进行教育,但教育培养出的人应当是多样化的,这样的解释也许更符合他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理念。朱翔非老师所著的《新孝道》,其中许多内容就是以现代人的视角去理解传统的孝道,并反观当今我们应当坚守或倡导什么样的孝道。他的书中对《孝经》有许多新的见解。你们学习国学,思想上要破除迷信,冲破框框。如果人的思想总是受到禁锢,社会就不能前进,不能发展。

我由此想到了科学的发展,想到了教育。我认为,我国目前并不缺乏拥有技术的人——确切地说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因为我们的教育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才。近年来,社会上常讨论一个话题:中国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得诺贝尔奖?我国开展青少年学科竞赛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二三十年前的金牌得主现在也已经有四五十岁了。我相信他们多是各个行业领域中的佼佼者。但是,当年世界第一的赛手为什么今天没有走到科学的最前沿?就如同长跑比赛中最初的领跑者为什么没有能够最先到达终点?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培养的是“解题的第一”,而不是“出题的第一”。一道题哪怕我们能用一百种方法求解,那也只证明了题目出得正确,出得好。解题当然也需要人的聪明才智,我不能说在解题的过程中完全不需要创造,技术应用也需要人的创造能力。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一百多年来,诺贝尔奖多是发给那些“出题的人”,发给那些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的人,发给那些开宗立派的人,很少是发给解题人的。我想这正是诺贝尔奖的价值与原则。我讲这些的目的是要说明,你们现在学习国学,应当与以往不同,仅仅读经注经是不够的,要敢于提出新见解、新观点、新学说。国学也需要发展,需要创新,要在传统的文化中注入时代的精神与新的内涵,这是你们这一代人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