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学生自编应用题”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09-01-03 21:39:45)
标签:

教学

分类: 发表论文

       小学数学“学生自编应用题”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湖北省沙洋县教学研究室   李启嘉

 

    摘要:小学数学“学生自编应用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策略研究表明,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探→自疑→自编→自评。其认知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以此采体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价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编应用题;数学模式;创造性思维;实施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新大纲在关于应用题教学中指出: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存在着轻过程重结论、轻学法重教法、轻能力重知识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被动理解接受和模仿解题思路的状态,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重视和发挥,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思维能力受阻、两极分化严重的后果。而我们开展的小学数学“学生自编应用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策略研究,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并能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价值。

    二、模式特征

    1.主体性。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主体性,变传统灌输式为学生的探究式。自编应用题教学过程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2.实践性。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实质上是人们的常识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实践来获得知识。自编应用题教学是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结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特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操作。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发现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度性。当代认知学习理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强调学习者的选择权利。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编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中应贯彻由浅人深,由简及繁的原则。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表现的要求和能力有所不同.因而编题的全过程所呈现的内容应该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4.发展性。学生编题通过自我认识来体现其能力,通过自我监督形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评价过程是通过对别人的成果评判。进而逐步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编题时所出现的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设想,并通过信息反馈,诊断评价,从而达成目标。

    三、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按照强欲望、适梯度、分层次、快反馈的原则,结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特点,在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学生自编应用题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小学数学“学生自编应用题”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四、实施策略

1.设置问题——自读

教师操作要求: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智力水平,采用多种情景创设方法:(1)通过看表格或游戏提出问题。(2)通过学生实践生活经历过的事情提出问题。(3)通过读教材、例题提出问题。(4)通过演示图片等直观操作提出问题。(5)对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式、补充。(6)通过实验调查的结果提出问题等。

学生活动:通过参与各种创设情景的活动,提取各种信息.引发问题,从而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像和探究欲望。

2.分析问题——自探

教师操作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贮存的知识信息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得出相关的概念,理清数量间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教师可采用三种方法:(1)对应数量——解决方法—— 解决问题;(2)对应数量—— 解决问题——解决方法;(3)对应数量直达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构成一题多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应用题。使学生的质疑由表层向浅层,再向深层,思维开始变通发散。

学生活动:依靠自身的联想、探索、猜测、评判等思维活动,采取直接思维方式,仔细搜索激活贮存信息(包括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数学概念,数量的对应关系,解决过的问题等),并对其进行判断、整理、决择和疏理。

3.尝试问题——自疑

教师操作要求:(1)借助多种操作性教学手段,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去分析资料,并试图使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凭借有形的数量关系,构建靠近新知识的目标,建立或恢复相关的应用题知识并进行贮存,促使解题的出发点得以确定 (3)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图示中反映的问题。可以采用两种做法:① 学生自述条件或问题。② 教师将条件或问题的数学术语及数量关系式板书在黑板上再由学生来叙述。

学生活动:利用自己在实践中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进行审题,提取材料,通过问题的设置,产生回忆联想,对条件和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以激发思维。

4.解决问题——自编

教师操作要求:(1)教师要引发学生思考并进行准确逻辑推理。善于采用多手段和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训练。(2)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多种自编应用题形式:①根据实物演示或操作编题。②根据参观访问或调查结果编题。③根据儿童实践生活内容编题。④根据图画编题。⑤仿照课本练习题编题。⑥根据图表进行对比编题。⑦改编应用题。⑧补充题目的条件或问题。⑨根据数量关系式或算式编题。⑩对话方式编题等。

学生活动:经过前面的探索和积累,问题解决变得豁然开朗。思维被启发唤醒,创造性的新意识、新观点被发现。思路经过再一次梳理后,语言和运算的功能相继启动.直至自编应用题的学习目标实现。

5.反馈评价——自评

教师操作要求:教师借助矫正手段.对学生的编题内容、思维方式、编题方法进行矫正,着重引导学生自我矫正。要注意学生知识的查漏补缺(包括语言整理、修饰、思维方式的判定、数量关系的确定等)。自我评价的作用在于对贮存信息再次自行反馈。做到举一反三。当然各年段的学生认知结构不同,教师所用的矫正手段也应有所不同。低段学生鉴别和尝试的角度不同于高、中段,只能在“不同”与“同”的结果上作区别,所以教师只能凭借激励的语言或转换教学方法进行矫正。中段学生思维活动体现在算理上,可以将计算思维介入应用题编题中。高段学生的思维极易被激活,而且具备有一定的审美观点和实践能力,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思维评价别人的成果,因而教师要因势利导,形成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师生互评、小组内评、生生互评、全体评等,以求学生知识和思维得到互补。

学生活动:学生对整个创造过程进行反思,对解决方法是否正确实施证明,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相应的结论。如果评价结果成功,问题得到解决,转入结论;如果评价失败,则上述的过程重新返回,实施第二轮创造。

小学数学“学生自编应用题”教学模式所体现的教学观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所倡导的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有机结合,优化的教学方法与指导学生学法的有机结合。为了体现以上基本思想,在组织应用题教学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已有认知基础和来自实践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凭借学生自身的观察力、想像力、批判力。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渐形成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此文公开发表于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年第2期。

 

关于理解《数学课程标准》评价内涵的几点思考

在问题中生成  在问题中发展 

灵动的课堂源自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问题即学习  问题即创新  问题即发展

正确把握初中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关于推进数学素质教育若干阻因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