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生自编应用题”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标签:
教学 |
分类: 发表论文 |
四、实施策略
1.设置问题——自读
教师操作要求: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智力水平,采用多种情景创设方法:(1)通过看表格或游戏提出问题。(2)通过学生实践生活经历过的事情提出问题。(3)通过读教材、例题提出问题。(4)通过演示图片等直观操作提出问题。(5)对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式、补充。(6)通过实验调查的结果提出问题等。
学生活动:通过参与各种创设情景的活动,提取各种信息.引发问题,从而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像和探究欲望。
2.分析问题——自探
教师操作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贮存的知识信息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得出相关的概念,理清数量间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教师可采用三种方法:(1)对应数量——解决方法—— 解决问题;(2)对应数量—— 解决问题——解决方法;(3)对应数量直达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构成一题多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应用题。使学生的质疑由表层向浅层,再向深层,思维开始变通发散。
学生活动:依靠自身的联想、探索、猜测、评判等思维活动,采取直接思维方式,仔细搜索激活贮存信息(包括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数学概念,数量的对应关系,解决过的问题等),并对其进行判断、整理、决择和疏理。
3.尝试问题——自疑
教师操作要求:(1)借助多种操作性教学手段,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去分析资料,并试图使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凭借有形的数量关系,构建靠近新知识的目标,建立或恢复相关的应用题知识并进行贮存,促使解题的出发点得以确定 (3)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图示中反映的问题。可以采用两种做法:① 学生自述条件或问题。② 教师将条件或问题的数学术语及数量关系式板书在黑板上再由学生来叙述。
学生活动:利用自己在实践中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进行审题,提取材料,通过问题的设置,产生回忆联想,对条件和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以激发思维。
4.解决问题——自编
教师操作要求:(1)教师要引发学生思考并进行准确逻辑推理。善于采用多手段和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训练。(2)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多种自编应用题形式:①根据实物演示或操作编题。②根据参观访问或调查结果编题。③根据儿童实践生活内容编题。④根据图画编题。⑤仿照课本练习题编题。⑥根据图表进行对比编题。⑦改编应用题。⑧补充题目的条件或问题。⑨根据数量关系式或算式编题。⑩对话方式编题等。
学生活动:经过前面的探索和积累,问题解决变得豁然开朗。思维被启发唤醒,创造性的新意识、新观点被发现。思路经过再一次梳理后,语言和运算的功能相继启动.直至自编应用题的学习目标实现。
5.反馈评价——自评
教师操作要求:教师借助矫正手段.对学生的编题内容、思维方式、编题方法进行矫正,着重引导学生自我矫正。要注意学生知识的查漏补缺(包括语言整理、修饰、思维方式的判定、数量关系的确定等)。自我评价的作用在于对贮存信息再次自行反馈。做到举一反三。当然各年段的学生认知结构不同,教师所用的矫正手段也应有所不同。低段学生鉴别和尝试的角度不同于高、中段,只能在“不同”与“同”的结果上作区别,所以教师只能凭借激励的语言或转换教学方法进行矫正。中段学生思维活动体现在算理上,可以将计算思维介入应用题编题中。高段学生的思维极易被激活,而且具备有一定的审美观点和实践能力,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思维评价别人的成果,因而教师要因势利导,形成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师生互评、小组内评、生生互评、全体评等,以求学生知识和思维得到互补。
学生活动:学生对整个创造过程进行反思,对解决方法是否正确实施证明,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相应的结论。如果评价结果成功,问题得到解决,转入结论;如果评价失败,则上述的过程重新返回,实施第二轮创造。
小学数学“学生自编应用题”教学模式所体现的教学观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所倡导的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有机结合,优化的教学方法与指导学生学法的有机结合。为了体现以上基本思想,在组织应用题教学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已有认知基础和来自实践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凭借学生自身的观察力、想像力、批判力。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渐形成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此文公开发表于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