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飘香又端午
(2023-06-21 13:51:00)
标签:
端午粽子文化家国情怀北京 |
分类: 文化杂谈 |
文化飘香又端午
又是一年“五月五”,“粽”情满满的端午节来到了,那首优美动听的民谣回响在我的耳畔:“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有一种仪式感,都有可人的事情可做。特别是近些年,有些曾经淡出的传统民俗,在神州大地竞相回归,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插艾草、拴五色线、饮雄黄酒等,成了端午小长假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这不,今年端午佳节,北京市各个公园推出的传统节日活动非常多,市民在游园赏景之时,能充分感受到端午文化的特有魅力。比如说,端午节当天,在颐和园的听鹂馆、景山公园的永思殿、玉渊潭公园的科普木屋和东城区明城墙遗址公园中,都会邀请市民游客一起包粽子,深度体验端午文化。到了中山公园,则可以参与制作五彩绳手链、绘制端午小扇子等。如果你来到香山公园,这里“仲夏香事”文化精品市集可是琳琅满目啊,其中的“射五毒”投壶、“赢五彩丝线大转盘”等互动体验区会令你跃跃欲试。如果你来到国家植物园,这里的老师会给你讲解端午习俗和科普草本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还会教你制作香囊。而“天坛里的端午节”体验感就更好了,诸如草木识香知端午、辟疫香囊制作、五彩绳编制等互动环节,这里一个都不少。
虽说地处北方,不同于南方地区,“水上的端午节”在咱们北京同样精彩,从龙潭公园、温榆河公园到北京世园公园,都有龙舟赛之类的活动举办,什么“迷你龙舟赛”“泛舟天鹅湖”“水上寻宝”等画面都会精彩纷呈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市民游客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古北水镇景区推出不少新玩法,游客既可参与“画额头”“系五彩”“射五毒”等端午手工体验活动,感受龙舟拔河赛的激烈刺激,也可以观看古风历史舞台剧、国风花船巡游表演,以及以”端午安康“为话题的无人机表演等,令人沉浸其中,仿佛在历史时空穿越。
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目前,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尽管学界说法不一,但承载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内涵弥足珍贵。如起源于“恶日禁忌”、“龙图腾”等说法,闪耀着千百年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再比如,端午节是为纪念吴国名相伍子胥、晋国名士介子推、越王勾践、孝女曹娥,等等,但传播最广、最为深入人心的说法莫过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的爱国情怀一直为世人所尊崇。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将食粽、龙舟竞渡和屈原联系起来。南朝梁吴均在所著《续齐谐记》中讲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约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粽子原本是端午节投向水中祭祀屈原的供品,由于常被蛟龙所窃,故用“蛟龙所惮”的楝叶包裹、五色丝缠绕。当然还有别的说法,往江水中投放粽子,是为了防止屈原被鱼儿所吞噬;龙舟竞渡是因为人们舍不得屈原投江而逝,争先恐后划船拯救,等等。如今,赛龙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所传播的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这让项运动拥有了持久鲜活的生命力。
用丰厚的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是一种使命和责任。近年来,从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非遗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诗画中国》、《衣尚中国》、《遇鉴文明》、《“字”从遇见你》等多档文化节目,让文博、非遗、典籍、书画、戏曲、民乐、传统节日等传统文化走出“曲高和寡”,到端午文化以全面焕新的姿态再登大雅之堂、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们正在用时代的表达或者说更好的方式,构建意蕴隽永的文化史,让绵延不断、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更加浓郁和充盈。
毫无疑问,端午节之所以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并设立为我国的法定假日,正在于这一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延续着中华文脉浩荡传承的情怀与思想。换句话说,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沧桑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东方,在于“家国情怀”早已融入这个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之中。而屈原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家国情怀了。
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我们凭借丰富多样的端午民俗形式,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有裨益。(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