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的“北京方案”

(2023-06-07 12:14:59)
标签:

杂谈

养老

北京

服务

创新

分类: 时事评论

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的北京方案

养老院,顾名思义,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地方,乃社会养老机构的主要载体。对于这里的生活场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可是,有一种养老院是虚拟的。这种“虚拟养老院”,自然没有真实养老院的那般模样,但提供的服务却是实实在在的,老人居住在家中,就像生活在养老院一样得到照料。

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上,作为全市“虚拟养老院”试点——广安门内街道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成为论坛的“硬核”部分,被充分展示和深度解析。据悉,该试点启动已有半年,签约长期居家照护服务的老人超过100单,相当于在广内街道建设了一家具有100张床位的“虚拟养老院”,有效解决了100多个家庭的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问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养老服务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十几年前,北京市曾提出“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6%老年人社区养老,4%老年人机构养老。时至今日,这种养老格局并未形成。一方面,北京的老年人口占比很高,4个人中至少有一名老年人,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呈加快趋势,预计在2035年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在养老方式上,99%的北京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就连那些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也然有90%以上选择居家养老。

北京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显然不是因为养老院的床位紧缺。目前北京市的养老机构有571家,床位供给总量11.2万张,但收住的老年人只有4.3万人,入住率仅为38.4%。有关调查显示,北京老年人之所以喜欢住在家里,除了经济上的原因(住养老院费用超过其个人和家庭的承受能力)外,更源于“原居安老”的文化习惯,大家普遍觉得,即使养老院再好也没有住在自己好。可是,那些行动不便甚至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怎么办?于是乎,照护服务成为刚需。也就是说,如何让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解决居家养老问题的关键。

基于上述实际情况,从去年10月开始,北京市尝试推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培育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服务主体,构建就地居家养老服务和异地社区养老服务两种模式,将养老服务供给全面覆盖至不同年龄、不同类别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其中,以居家失能失智老年人为重点,兼顾各类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构建“管理团队驻街道、信息平台上云端、养老管家包社区、护理人员进家门”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制定养老服务清单,规范居家服务标准,致力打造包括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在内的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为全市乃至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的难点破解和工作创新提供“北京方案”。据悉,到今年年底,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将推广至东城区、西城区的所有街道,实现核心城区的全覆盖,并在其他区部分街道落地。

近年来,针对老年群体消费意愿普遍较低、市场化照护服务项目费用远超其心理价位的状况,北京市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从打造社区食堂、启用养老餐集配中心,到搭建“京彩时光”养老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试点社区养老服务管家队伍,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探索实践,成效和势头都不错不过一些有识之士也建议,北京在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进程中,尝试的领域不妨再多些、推广的力度可以再大些。既要想方设法压降成本,比如盘活一些社区闲置空间,多时段经营提高空间利用率等等,最大限度体现普惠性公益性,也要实事求是,着眼可持续发展,培育老年人及其子女付费买服务的意识,让好事能办好、办长远。(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