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完的“淄博烧烤”,道不尽的“待客之道”
(2023-05-05 11:31:51)
标签:
淄博烧烤灵魂三件套待客之道感恩诚信 |
分类: 时事评论 |
说不完的“淄博烧烤”,道不尽的“待客之道”
淄博烧烤火了,火得全方位出圈,不仅国内人蜂拥而至,就连外国人也慕名而来。据官方统计,今年五一假期,“进淄赶烤”的游客达百万之众,创下历史纪录。要知道,这样的惊人数字还是在当地酒店客房早已告罄、政府出面写“劝退信”的情况下产生的。难怪有人调侃“淄博上次这么火还是齐国时”。还有一条热评说道:“470万人口的淄博,有400万人都是客服。”
淄博烧烤为什么会这么火?有人说是因为淄博烧烤的“灵魂三件套”,即“烤炉+小饼+蘸料”。这样讲显然没有错。
尽管烧烤属于大众化食物,全国各地都有,有好多个地方甚至被称作“烧烤圣地”,如湖南的岳阳、江苏的徐州、四川的乐山、广东的湛江、新疆的乌鲁木齐、辽宁的锦州、吉林的延边、黑龙江的齐齐哈尔,等等,可谓各美其美,各有千秋。可是,淄博的烧烤能够火爆出圈,自然有其难能可贵的殊异之处。
这里的烤炉,是那种烧木炭的小炉子,食客可按照自己的喜好烤出适合自己口味、或嫩或老的烤串,且炉子也有“玄机”,分上下两层,烤熟的肉串可以放在上层,离火源远不会烤焦,却保持刚烤出锅的样子。下面一层紧挨着炭火,刚上的烤串放在这层烤,而上层烤串滴落下的油也能再浸润着下层的串儿,只会越烤越香。且炉底还特意添了水,一是用来接住油脂,二是有了水的存在就不会有太大的烟雾,烤好的串吃起来也不会觉得干巴。尤其是三五好友围炉而坐,在小炉子上亲手翻动着诱人的烤串,边开怀畅谈,边“深度”体验独特美味,仪式感、氛围感无形中被拉满,这样的烧烤谁能不爱呢?
再说“小饼”和蘸料。烙出的小饼,用的是山东本地产的优质小麦面粉,白白软软有韧劲,用它裹上滋滋冒油的烤串和清脆爽口的小葱,再蘸上能调众口的佐料,如椒盐、孜然、芝麻、甜面酱、蒜蓉辣酱什么的,那味蕾上的美妙感觉,简直绝了。正可谓“四方食事,抵不过淄博一串”。
也有人讲,淄博烧烤走红缘于“感恩”,自然也有其道理。
淄博,齐国故都,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著名的历史人物很多。这其中,有因辅佐武王消灭商纣而受封于此、成为齐国开国之君的姜子牙,有海纳百川的英明君主齐宣王,还有中华第一名相管仲、廉洁勤政的贤相晏婴,等等。每一位光照千秋的人物身上,都写有知恩图报的故事。
时光流转到今天,一个“大学生反哺”的温情故事,让淄博烧烤成为“顶流”,带火整个淄博。原来,去年5月疫情暴发之时,山东济南等地12000名大学生被拉到淄博隔离,政府对这些孩子的关爱有加,不但变着花样为他们改善伙食,临别时还盘下全市的烧烤摊,为他们饯行,并送上礼品,真诚邀请他们待疫情结束春暖花开时,再来淄博做客。重情重义的莘莘学子果然守诺,今年3月初他们的带着感念和热情来赴约,有的还打算在淄博工作生活。正可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由此,“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的话题和帖子在网络上火热,再加上各路网红、大V拍摄短视频猛烈夸赞等因素,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入淄博。
可以说,一开始是政府的善举感动了大学生,点燃了淄博烧烤的激情;继而是全体淄博人的热情和朴实感动了全国,温暖了世界。
还有网友赞曰,淄博烧烤的最大魅力是“诚信”。网上还有人调侃道:“如果不是真实发生,这事绝不可能是真的”。
“五一”假期,有网友准备“跨越半个中国去淄博吃烧烤”,却先接到了酒店方“强制退还差价”的电话,一千多元一天的预定房间改为五百多元。异常火爆的烧烤效应之下,淄博住宿非但没有跟风涨价,反而跌回原价。还有千万粉丝的打假博主,带着电子秤随机测评淄博的10家摊位,没有发现一家缺斤少两,有的店铺还“多送”“免费尝”。至于出租车不打表、拒载等宰客欺客行为,则为“零投诉”。更为难得一见的是,由于食客太多,有的烧烤店不得不“撵客”:“去别的家吃吧,淄博的烧烤都很好吃!”面对“五一”游客潮,淄博官方坦诚地昭告天下:客流量超出接待能力,希望游客们错峰来淄博,“好客山东”还有很多美食美景等着你。
淄博人抱诚守真、宽厚善良,固然有着齐风鲁韵的传承,但政府的作为也无疑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
与此同时,从开通烧烤专列到推出烧烤专线;从开建烧烤城到发送烧烤消费券;从从领导亲自站台并安排专门的烧烤志愿者,到开放党政机关大院,免费为游客提供停车场和厕所,有的公厕竟配置了免费取用的肠胃药和卫生巾……在烧烤的烟火气背后,看到的是淄博市各级政府职能之转变,感受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待客之道。
总而言之,淄博烧烤之所以爆火,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的叠加,从中能够体验到特色经济的魅力、人文关怀的温度、至诚至善的感动。同时,淄博烧烤启示我们,只有从火爆的元素中放大视野、延伸链条,将流量引向更多领域、更广阔的空间,才能给予“网红”强大生命力。(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