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民生短板,重在发掘“有效需求”

(2023-03-22 08:07:57)
标签:

民生

有效需求

短板

政府

老百姓

分类: 时事评论

补民生短板,重在发掘“有效需求”

最近看了一篇报道,还是挺发人深思的。报道中说,某小区的人行道上,有几块地砖出现破损,被及时修复了,只是修复的方式有些特别。由于原来的地砖型号没有了,便将整条道上的地砖统统换掉了。按理说,问题解决了,更换地砖也不需要居民出钱出力,大家应该满意才是,实际上并不是那回事。对于居民来讲,本来只需要花小钱补上几块地砖即可,结果却投入那么多。换句话说,居民的需求就那么一丁点儿,却做了那么多的无用功,你说大家能买账吗?

由此,我想到了经济学上的一个词,叫“有效需求”。现实生活中,有些需求看似关乎民生改善,却并没有精准对接“短板”其结果,问题虽然解决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却没有明显提升。因为供给与需求不相等,大部分的钱都花在“无效需求”上了。

记得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李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讲道:客观地说,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牢GDP增加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更关心的一定是自己身边的具体事,像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等,政府工作要贴近老百姓实际感受,要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总理的这番话,更加明确了一个道理,要想补上民生短板,就必须紧盯老百姓的有效需求,把钱花在刀刃上,切不可“不管树上有没有枣,先打上一竿子”,白白耗费有限的公共资源。

再将目光移向北京城市治理上。在这样一座超大城市,“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可以说是越来越精准了。12345热线之所被打爆,在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能得到有效回应;“吹哨报到”之所以成为“全国样板”,在于接诉即办一根针穿起城市管理万条线;老旧小区之所以改造得好,在于问计于需,让小区居民全过程参与;“回天睡城”之所以被唤醒,在于通过两轮“行动计划”破解诸多“老大难”,一座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正在崛起……

说来说去,又回到总理的答记者问上,政府工作怎么样,老百姓都能感受得到;要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就必须更多地发掘老百姓的有效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