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质养老托起幸福晚年
(2022-10-24 17:01:35)
标签:
养老品质北京老龄服务 |
分类: 时事评论 |
以高品质养老托起幸福晚年
这几天,养老问题成为二十大代表重点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从街谈巷议中也能看到,老百姓对“品质养老”都很感兴趣,充满期待。作为北京市民更是如此。
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从这些表述中,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对“品质养老”的高度重视,我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也由此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有品质的养老生活应该具备四个条件,即:不为生计发愁,不为风险担忧,不因失能痛苦,不感到生活枯燥。就养老方式上而言,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能产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我国目前人口状况来看,要达到高品质养老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突破3亿,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是全社会面临的一道现实课题。随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实施、扶持政策制定,各地都在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特别是咱们首都北京,为了让老年人过上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近十年来先后制定出台涉老惠老政策100余项,从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居家社区养老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到出台《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2035)》,形成以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为主要支撑的养老惠老政策体系。为了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共享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北京不仅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福利养老金,而且针对“三失一高一独”等重点老年群体,出台了养老服务补贴津贴,仅2021年就向困难、失能、高龄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津贴27亿多元,月均发放超87万人次。
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北京统筹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十年间建成运营养老机构从400家增长至579家,基本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养老家庭照护床位等也渐渐多了起来。目前,北京正试点将专业机构服务搬到老人家中,设置7大类98项服务清单,以管家式服务全天候响应养老刚需。
与此同时,北京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包括加装电梯、配备无障碍公交车等项目,让“住”和“行”对老人更加友好。北京还持续开展公共服务、智能应用等方面的适老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尊重包容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据最近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十年间,北京人的平均期望寿命由81.35岁增长为82.47岁,百岁老人数从544人增至1417人。由此可见,高品质的养老可以让人越来越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