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栏透绿”折射出治城理念之变
(2022-10-10 12:43:47)
标签:
公园拆围北京朝阳八家郊野公园开放 |
分类: 时事评论 |
“拆栏透绿”折射出治城理念之变
北京市城区公园“拆栏透绿”动起真格。从9月起,朝阳区的庆丰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大望京公园等42个公园已陆续拆掉护栏、围墙,大门不再成为公园的唯一入口,人们可以随意穿行公园。还有10个公园正在制定开放方案,包括备受关注的朝阳公园,拆除围栏、取消门票乃势在必行。
拆栏透绿,朝阳区先行一步,显然也是全市的试点。其它行政区应该很快也会付诸行动的。比如说,我家附近的八家郊野公园,地处海淀区东升乡,这个景色优美、空旷得如同一片原野的公园,竟然被高高的围墙圈了起来,周围居民进出园区非常不便,大家早就盼着将围墙拆掉呢!
今年上半年发布的《2022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提出,为推进园林绿道、滨水道路与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连通融合,将拆除部分公园围栏,打造与慢行系统连通的开放式环境,方便绿色出行“最后一公里”。该行动计划虽然是以交通视角来制定的,但就“拆除围栏”而言,也非常契合城市公园开放管理之走向——让公园美景彻底融入城市,让市民尽享绿色生态之福利。
公园,顾名思义,乃供公众游览休息的园林或场所。按理说,除了里面有重要建筑文物的公园外,如颐和园、天坛公园等,一般性的公园是不该修筑围墙护栏的。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筑墙建栏也是安全管理的需要。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层次变革,这意味着城市治理要从过去以堵为主的管控思维转变为以疏为主的服务理念。尤其是近两年多以来,由于疫情原因,城市居民居家办公增多,出城旅游人数减少,城市公园对于市民体育锻炼舒缓身心等方面的作用更大了。在此背景下,探索城市公园开放管理的新模式,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正如市民的感受和媒体评论所讲:拆除公园围栏,敞开的是风景,舒畅的是心情;围栏看不见了,垒起的是城市内在品质,砌高的是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开放与包容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开放的城市公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开放性。时下,国内外很多城市都在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的城市绿心功能。比如说,英国伦敦的圣詹斯公园是通地铁和火车的,任何时间进入该公园都畅行无阻。伦敦的荷兰公园甚至还包含街道在内,其开放性不言而喻。还有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虽然非常有名,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景点,而是一处建在城市中心的大氧吧,也是一个城市人的休闲地,在为周围居民提供理想的草木空间。再如,素以花园城市著称的新加坡,实际上是将城市中的花园转变为花园中的城市,让城市在无形之中融入到花园之中。
而在国内的上海、长春等城市,也纷纷尝试拆除公园围栏,让公园绿地和山林气息延伸到街区,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开放共享的空间,也使自然之美与城市之美融合无间,非常贴合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
近些年,北京市一直在见缝插针地“留白增绿”,城区内的“口袋公园”越来越多,市民可以开窗见绿,每走十步便能看到一景。与此同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休闲公园、亲子公园等各类公园年年都在增加,极大地提升了城市风貌和市民幸福感。在此基础上,北京试行拆除城区公园围栏,不仅使公园景色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减少了围栏带来的违和感,便于市民游客随意出入和穿行,而且能够有效减少公园的运营成本。
当然了,拆除围栏并不意味着城市对公园放松管理,而是倒逼管理部门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采取适用开放式公园形态的管理手段。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赋能管理,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公园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还可以发动市民参与城市公园的共建共享共治,让各种“煞风景”的不文明行为得到根本性治理。(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