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遭电诈的冷思考
(2022-09-19 12:29:24)
标签:
诈骗老年人情感骗术思考 |
分类: 时事评论 |
老年人遭受电信诈骗的冷思考
网络信息时代,扒窃、入室盗窃式犯罪明显少了,电信诈骗的案例越来越多,尤其是老年群体成为电诈的重灾区。
在电信网络诈骗中,老年人之所以更容易被“盯”上,在于老年群体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数字化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出现诸多“盲点”和“短板”,在不法分子“套路”下,很容易漏防和失守,从而成为骗子的“韭菜”。
从近年来披露的大量案例看,不法分子电诈老年人的骗术主要有五种类型:
一是以“保健”之名诈骗。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通过发送保健品的推销信息,诱导其添加微信详询,接着编造话术,包括利用心理战术打“亲情牌”,通过“放长线钓大鱼”等形式,对老年人进行洗脑,并施以小恩小惠、发放赠品等诱其“上钩”,继而诱导其转账汇款购买大量假冒伪劣的保健品,有的不法分子收到款后直接将受害者拉黑。
二是以“理财”之名诈骗。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理财和金融产品的认知不足,容易被短期折“高收益”蒙蔽的心理,假扮金融机构员工等身份,虚构项目,推销其所谓“理财产品”,诱导老年人在线购买;其结果可想而知,平台无法提现,甚至“玩消失”。还有不法分子向老年人发送带有钓鱼链接的短信,以提升养老金收益等噱头,诱导其点击链接,套取老年人的身份信息、银行卡号、密码等,将其钱财盗走。
三是以“执法”之名诈骗。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敬畏法律的心理,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以配合调查、追回钱款等理由,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所谓指定账户。此类骗局中,不法分子要么一人扮演多个角色,要么N个人联手上演一幕“活剧”。为了让受害人信以为真,他们往往还会伪造公文、官网等,对受害者进行恐吓、利诱,逼迫其就范。
四是以“中奖”之名诈骗。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心,经常发送“免费领红包”“100%中奖”等链接,以及虚假中奖信息,继而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邮资、税费为由,骗取钱财。
五是以“收藏”之名诈骗。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信息不畅的短板,打着“绝世珍藏”“限量发行”“高额回报”“定期拍卖”“随时回购”等幌子,推销其“高大上”的纪念币、收藏品。一些老年人看到“稳赚不赔”的项目后,既不想错过所谓“独家渠道”,又想“为子孙留一笔财富”,自然就容易陷入骗局。
不法分子屡屡将诈骗的魔爪伸向老年群体,固然可恶可恨。近年来,随着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的开展,一个个精心酝酿的骗局被戳穿,一个个利欲熏心的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令人拍手称快。可是,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我们在哀叹某些老年人“中枪”的同时,不免又产生别样的同情,引起更多的反思:老年人兜里的钱真的就这么好骗吗?为什么有的老人不信家人信骗子,甚至心甘情愿地被骗?
媒体记者曾采访过一位热衷于购买保健品的独居老人。几年间,他投在保健品上的钱有十几万元,他手机微信里联系最密切的是保健品推销员,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嘘寒问暖的信息。老人说:“他们逢年过节都会带礼物来看望我,进了门,二话不说就干家务。”这两年,尽管总有人告诫老人“遇到骗子了”,但他依然“执迷不悟”想帮衬对方。再想想还有那么多陷入骗局的老人,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警惕性不高和贪小便宜吗?我们或许只看到其“任性”的一面,忽视其“合理”的需求?透过骗子布下的“温情”陷阱,他们看到的是被尊重、被 关怀。
说白了,对于某些老年人来讲,钱财、健康、情感之类的东西,他们都想要;在情感缺失、感到无助的情况下,他们宁愿舍弃一部分钱财来弥补。无论站在社会层面,还是从家庭角度,是否真正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所求呢?他们对养生保健、教育文化、金融理财、生活照料等方面的热切期待得到回应了吗?在一定程度上讲,骗子嗅到的“商机”,正是社会机构、家庭儿女着力弥补的缺陷。只有让正规的养老产品和服务丰富起来,让“常回家看看”成为子女们的行为自觉,骗子们才会对老年群体失去“兴趣”。(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