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价值几何?
说到北京农业,有些人总觉得,作为国家首都、全国“四个中心”,俯拾皆是的高精尖产业,赫赫巍巍的总部经济,靠“土里刨食”能生出多少银子来?言语中带有不屑。
可是,此言差矣。有一个数据定会惊着你。据新出炉的《2021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公报显示》:去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已接近4000亿元。好一个天文数字啊!
当然了,这近4000亿元的价值构成中,粮食果蔬水产等最直接的农产品的价值只占小头,约400亿元;而生态与环境价值、文化旅游服务价值、景观增值价值等间接价值占了九成,接近3600亿元。
北京的农业生产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早在先秦时期就相当发达了。元朝之所以建都北京,与这里的农业发展、水利技术密切相关。北京有一处先农坛,是我国等级最高的祭农场所,也是皇帝们躬耕陇田的地方。而久负盛名的京西稻,则与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亲自试种推广分不开。北京的农业发展到今天,对于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影响不容小视。尤其是北京的特色农产品,比如说庞各庄的西瓜、平谷大桃、昌平草莓、门头沟京白梨、通州大樱桃、房山磨盘柿等,都是名闻遐迩的上品佳果。
北京的农业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良好的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作为首都,拥有众多国家级的涉农科研院所、种业研发机构,聚集着农业领域专家、现代农业创新资源。大量优新品种试验示范,让市民有机会第一时间接触和享用全国乃至世界的尖货农产品。比如说昌平草莓,近些年引进培育出“红颜”“章姬”“隋珠”“白雪公主”等优新品种丰富市场,相比于丹东草莓(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质更优,深受市民青睐。
“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北京的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政策保障,“田园经济”兴不起来,“融合”也就失去意义。近年来,北京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等政策措施,全面建立“田长制”,严守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166万亩耕地保有量底线,为北京农业保留了基本的发展空间和农业文明的底色。
北京农业对于市民“胃”的需求固然重要,但并非唯一的依赖,毕竟还有北京周边乃至全国大市场供应着。最为重要的是,都市农业对于广大市民“眼”和“肺”的滋养,那才叫“功莫大焉”。换句话说,今天的都市农业发展,更多地被赋予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无论是市民寄情于乡村田野,在体验采摘和农事活动中寻找乡愁;还是纵情于山水湖泊,在大自然中放松游憩,都是在享受着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馈赠,且这种馈赠俨然已成为都市人群的刚需。
更有京郊的部分土地,围绕服务都市人群进行“供给侧改革”。如,出现在海淀、丰台的“稻田画”,昌平兴寿的“玉米迷宫”,以及遍布京郊的油菜花田、向日葵花田、板蓝根花田、薰衣草花海、波斯菊花海、百日草花海,等等,如同水彩颜料般泼洒在京郊大地上,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令人陶醉,使得京郊旅游业发展持续升温。
还有城乡携手的“丰收节”“开镰节”“红叶节”“苹果节”“赶秋大会”等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活动,将农业文化融入现代都市生活,为千年古都注入农业新的文化活水。
这就是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其生态价值馈赠是巨量的,远超乎我们的想像。(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