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区”建设生机勃发高歌猛进
北京有个天竺综保区,园区内有一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来自全球的艺术商人在此进行交易,这里的艺术品进口规模占全国综保区艺术品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今年第一季度,天竺综合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开门红”,实现进出口总值186.4亿元,同比增长28%,两年平均增长17%;实现营业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两年平均增长54.3;完成属地税收5.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3%,两年平均增长24.5%。
要知道,如此骄人成绩,是在世界经济运行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取得的。如果说有什么强力支撑的话,则非北京“两区”建设莫属。即正在建设的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
文化贸易是顺义区推动“两区”建设的七大产业之一,也是助力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举措。自去年9月
底,首都机场周边28.5平方公里纳入北京自贸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后,顺义区依托天竺综保区、临空经济核心区、中德产业园三大平台,全力推进七大产业,目前已落地63项先行先试政策,探索出一批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累计新注册企业3523家。其中,天竺综保区在文化贸易领域实现许多“零的突破”,建立了覆盖全球的集贸网络。
天竺综保区只是北京“两区”建设加速推进的一个缩影。作为党中央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赋予北京的重大任务,全市围绕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以首善标准搭建立体化开放体系,大尺度拓展先行先试的空间和创新舞台,开启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新篇章。
提到大兴,很多人都会想到西瓜。如今,坐拥新机场、毗邻副中心、联通雄安新区、辐射京津冀的大兴,有了另一张名片——临空新区。自河北自贸区大兴机场片区和北京自贸区高端产业片区相继设立后,规划面积超50平方公里的大兴机场临空区(北京部分),成为了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两省市自贸区政策的优势区域。紧抓本市“两区”建设机遇,这里的基础设施在加紧建设,优惠政策在密集出台,一副生机勃发的景象,进而实现临空区、自贸区、综保区耦合发展,并成为全球创新资源接驳地。仅今年以来,这里就新增企业837家,总数达到1689家,其中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25家,京郊传统农业大区正在华丽转身。
随着“两区”建设稳中快进,作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的北京经开区,招商手段在创新,政策体系和服务措施在完善,对外资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加大,可以从产业落地、科技创新等方面对外资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立体化政策支持,以及强有力的人才、金融、空间保障等方面支持,进而形成了以大型跨国企业为主导、重大外资项目为牵引、中小配套企业聚集的外资产业格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经开区新增外资企业18家,同比上升50%;实际利用外资超两亿美元。眼下,经开区正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立足高精尖产业创新基础,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彰显其国际合作新优势。
搞好“两区”建设,科创环境是关键,这恰恰是北京的最大优势。像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的中关村,无疑是人才高度密集的创新高地,也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从初创企业、独角兽企业到科技巨头,中关村的电子与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等六大技术领域,可以说是齐头并进,成为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尖兵。
另据媒体报道,随着大批海归人才创立的高端科技项目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密集落地,这里已成为国际创新人才和优质项目落地北京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创业大街已链接全球39个国家的120余个国际机构展开国际创新交流合作,累计孵化和服务国际创业项目上千个,吸引50个国际项目落地,一张颇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全球创新网”正在这里织建,为北京“两区”建设引来一泓活水。
“十四五”开局看首季。今年一季度,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9000亿元,同比增长17.1%,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飘红”。我们相信,随着“政策+项目+机制”综合用力,“领域+区域+要素”相互叠加,北京“两区”建设将一路高歌猛进,形成与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同频共振、相互促进的“五子联动”新局面,成为全球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新高地。(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