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增强百姓幸福感
“我为群众办实事”是北京市开展的一项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热切关注。日前,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以“四不两直”方式到东城区调研,就老旧小区改造、“接诉即办”等热点难点问题“解剖麻雀”。他强调,“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要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抓住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蔡奇书记的一番话语说到了百姓心坎上。就拿老旧小区改造来说,没有切身体验的人是无法掂量出这句话的沉甸甸份量。不瞒你说,笔者居住的小区就比较老旧,楼房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尽管属于军产,有专门的维修服务人员,但由楼房老旧滋生的各种问题,常常让人感到特别无助与无奈。比如说,因管道锈蚀严重引发的滴漏跑冒现象就很令人头疼,尤其是到了下雨天,雨水每每从屋顶往下流淌,得想尽各种办法来应对。家里有人还好说,如果全家外出了,室内就会变成泽国,楼下的住户也得遭殃,为此多年以来我们全家一直提心吊胆,根本不敢举家出游。
其实,北京市老旧小区整治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了,2017年还引入“菜单式”改造模式,除抗震加固、节能改造、楼体清洗粉刷外,居民可根据意愿选择实施增设电梯、补建停车位等自选类内容。按照这一标准,2020年,全市对200个老旧小区实施综合整治,当年完工50个。根据北京市住建委印发的《2021年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今年将有300个老旧小区启动综合整治,其中100个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在当年完成。相比于2020年,今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无论从开工数还是完工数,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市里还出台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意见,加强改造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落实质量安全责任终审追究制,确保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成为“放心工程”。令笔者颇感欣慰、非常期待的是,我们小区的改造工作早在去年就开始了,据说今年年底可以全面完成。殷切希望此次改造能够标本兼治,让“屋漏偏遇阴雨”的噩梦早点结束!
我们常讲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可是一具体到每一个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天天经受风吹日晒、干着脏活累活的户外劳动者的正当权益,我们往往会抱以漠视的态度。现实生活中,他们的辛苦付出与获得的报酬待遇往往不成正比,甚至要承受很多委屈和苦恼。试想,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建筑工人、环卫职工、交通协管员、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没日没夜的辛勤操劳,这座城市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正是由于数以万计户外劳动者的爱业敬业,才使得我们的城市生活越来越美好。毫不夸张地讲,他们是这座城市的有功之臣,越是美丽的城市、越是舒适的生活,越不能忘记他们。
为了让广大户外劳动者享受到阳光雨露,目前北京已建成职工“暖心驿站”2.6万个,主要提供饮水、热饭、小憩、如厕等暖心服务,其中建在临街商超网点可随时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服务的就有8000余个。这些“暖心驿站”吸纳和融合了社会资源,并纳入政府“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为保障其正常有序运转,市总工会为每个验收合格的职工“暖心驿站”提供2000元的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合计投入5200万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关键小事”上的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广大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比如,全面优化服务流程,让为民服务的脚步“向前一步”;完善社区诉求快速响应机制,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
,从“有一办一”到合力解决一批民生痛点,让市民烦心事儿解决速度越来越快,等等,都是增强民生福祉的具体体现,也是检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标尺。
要知道,无论劳动者权益保障,还是群众“七有”“五性”需求,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非常具体、非常实在、非常丰富的内容。只有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在解决一个个“关键小事”上不遗余力、不打折扣、力求实效,才能在政府与市民、城市与劳动者之间架起一座座金色的桥梁。(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