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旧小区的春天
住在老旧小区的居民最怕什么?漏水、断电、墙脱皮……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成为老百姓的操心事、烦恼事、揪心事。
有的同志可能要讲,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有啥可恼心的?打个电话让维修师傅过来一趟不就行了。要我说,这是饱汉不知饿汉子饥啊!假如住在某些老旧小区的人是你,想必你的语气就不会这么轻松了。
这么跟你说吧,老旧小区居住的大都是最底层的百姓,无职无权的;而作为传统体制内的维修工,往往吃的都是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与干坏没啥区别,薪水、福利、晋级等方面基本不受影响。你说舒舒服服就能应付的差事,谁还愿意承揽那些苦活脏活累活呢?要求人人都像时传祥那样的去掏粪、像郭明义那样去奉献也不现实。有些老旧小区的维修师傅,千呼万唤才会来,来了也是简单糊弄了事,解决不了多少问题,你还拿人家没什么办法。
不过,北京老旧小区的春天来了!很多事情正在变成“过去式”。如今的北京,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往往都是政府改革的方向和推进的重点,没有谁阻挡得了。就说房管维修这块吧,各区、各街道(乡镇)都有新的措施和大的动作,成效明显。这不,在北京东城区建国门街道,针对房管维修等难题建成房屋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运行快2年了,作用非常大,维修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大提高。具体来讲,片区住户报修一律采取订单式,工人修房能像外卖一样抢单。这是因为每条订单的所有信息都有迹可循、有案可查,包括维修前后的效果对比、用户评价等,各位师傅的工作量和住户评价一目了然,且同职工的绩效和薪酬挂钩。如此一来,谁还敢再懈怠和糊弄。用片区里的某位维修段长的话来讲,“有了智能系统,大家的工作状态、精神面貌真的不一样了!”
是呵,当一切数据公开透明、业务有案可查时,修房的师傅自然就“跑”起来了,服务质量也跟着提升。智能系统不仅提升了维修效率,还做到了“接诉即修,未诉先修”,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让基层工作管理实现了闭环。
相比于房屋维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更加令人期待。笔者居住的社区,以老旧楼房居多,无论是外立面还是楼内管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屋内经常出现“跑冒滴漏”现象,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困扰。从今年年初开始,一场大规模的老旧小区整治工作开始了。截至目前,除了笔者所居住院落的几栋楼尚未动工之外,其他几个院的楼房全都焕新了,是那种自下而上、由表及里的全面改造,居住在那里的住户家家欢天喜地的样子,仿佛在乔迁新居,着实令人羡慕。好在听说过完春节,我们这个院也要动工了,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放眼整个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包括楼本体节能改造、屋面防水、上下水管道、楼内公共区域改造、小区道路改造、架空线入地、景观改造提升等8大项。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改什么、怎么改、何时改,基本上由居民说了算,都会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自下而上形成共识,以致于很多老旧小区增设了电梯、增加了可视化门禁、补建了停车楼、打造出屋顶花园等。根据披露的数据,2017年至2020年,北京累计确认396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涉及住宅楼3301栋,居民31.5万户,居民调查满意度达到90%以上。
目前,北京市仍在探索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方式及长效管理机制,很多有益经验和管用做法将得到推广。比如说,对于部分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可采用居民出一点、企业投一点、产权单位筹一点、补建设施收益一点、政府支持一点等“多个一点”方式的资金筹措模式。改造完后,还要多措并举地推动促进老旧小区自我造血、有机更新,让获得“新生”的老楼持续焕发活力。(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