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智能技术给老年人添堵
“智能技术让很多老年人变‘傻’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切身感受。
就说上次在天津乘坐高铁来说吧,不仅买票要通过手机操作,进站时还要刷码,而且是不同于普通健康码的一种本地乘车健康码,当时很多老年人都懵了,一脸茫然地望着手机,不知道如何是好。见工作人员来了,大家一窝蜂地涌上去,可是工作人员也没分身术啊,得一个一个来,有几个所乘车次快要发车的老年朋友急得满头大汗。
还有一次是今天秋天上北京八达岭游玩,也需要通过手机购票,一位老年朋友好不容易请人帮忙在手机上完成操作,结果通过闸机时,因忘记带身份证,无法刷证进入,只能再次排队到专门的窗口领取通行卡片。如此折腾来折腾去,白白耽搁了半个多小时宝贵时光。
近些天,还有两则新闻引发普遍关注:湖北广水一位行动不便的94岁老人为了激活社保卡,在银行柜台前被抱起来做人脸识别。湖北宜昌一位老人独自冒雨交医保,却被拒收现金。虽说这两件事都发生在湖北,但类似问题在全国各地并不鲜见。
特别是到医院看病须网上预约,更是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网上预约挂号可没那么简单,一个“抢”字,几多心酸!但见那些大医院的号往往“秒光”,年轻人尚且难以挂上号,遑论老年人了。可是一天两天挂不上号还行,要是天天都看不成病,那就是人命关天的大问题了。
不过,好消息终于来了!
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一份重要文件——《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被视为“国家出手”破除老年“数字鸿沟”难题。随之,国新办在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就“实施方案”介绍了有关情况,提出要“两条腿”走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帮助老年人越过“数字鸿沟”。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的有关领导表示,绝不能让一位老年人因为智能技术的运用而挂不上号、看不成病、办不了事,要充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体来说,家人、亲友或者是家庭签约医生为老年患者代为挂号的渠道将得到保留。医疗卫生机构还将保留挂号、缴费、打印结果等人工服务窗口,同时配备导医、志愿者、社工现场对老年人进行协助。另外,要进一步简化网上预约挂号、网上问诊等智能服务,让智能技术更加“适老”。在持“健康码”进入医院环节,不能把“健康码”作为通行唯一凭证,要保留其他方式替代查验。比如,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凭有效身份证件或纸质证明等替代查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场所为老年人开设“无健康码”通道,等等。
是啊,在智能化服务大力推进的今天,技术越更迭,数字鸿沟反而越拉大,老年人遇到的困难越多。不能因智能服务给大部分人生活带来便利,就忽视了给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生活带来的困扰。
让老年人共享智能时代的红利,就是让他们“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新技术、新产品,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推进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及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像购物时“刷脸”支付,乘火车时“刷脸”进站,使用智能终端时“刷脸”解锁,等等,这些简便易行的操作就适合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群体。
总而言之,智能时代,一个都不能落下,遍地开花的自助服务不能成为“没人管”的借口。无论是大小商家,还是公共服务机构,不能因自助设备“上岗”便让工作人员“下岗”;不管是人工还是自助,都要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依归,把情况考虑周全,让服务一步到位。
(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