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扫落叶,留住秋色和诗意
地处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东墙外的银杏大道,早就是京城一景了。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为赏秋网红“打卡”地。时值初冬时节,这里人气爆棚,面对飘飞的落叶,人们沉醉其中,有的躺卧在地上,亲吻着金黄叶片,一种非常享受的样子,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小时候家里穷,烧火做饭是大事,每当秋叶飘落时,我们便会利用课余时间,到野外搂些落叶回家,以缓解家中缺米少柴之困。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些年落叶对于中国的百姓来讲,显然已经不再是烧火做饭的燃料,而是归于垃圾,不管是乡村街道,还是城市公园、广场,落叶往往被一扫了之。这样一来,干净到是干净了,可总是感到缺少些秋天的味道,少了些“落叶满阶庭,秋风吹又起”的诗情画意。于是乎,“缓扫落叶”“留下秋天与自然”,成为人们心灵的呼唤。
从市民的获得感出发,为了让自然生态美景停留得更久些,这两年北京各大公园和景区开始了“落叶缓扫”之举。比如说,圆明园中有一条近千米长的“银杏大道”,通过推出“缓扫落叶”等举措,让这座皇家御园的秋色秋韵更加浓郁,为游客营造出优美、舒适的游园体验。此外,在圆明园的湖边,闪着银光的芦苇花随风摇曳,飘逸灵动——尽管已经进入冬季,却完全没有被收割的意思;更有黑天鹅、野鸭、鸊䴘等栖息其中,好一幅自然和谐的生态画卷。
如今,在北京的一些公园、绿地,不仅落叶缓扫,而且野花野草也被纳入市园林部门自然抚育范围,曾经的“杂花杂草”不再被统统拔掉,而是被普遍“善待”。因为大家已形成这样的共识:包括野草野花在内的地被植物,是城市林地、公园绿地的底色;和人工栽植的花草相比,自然生长的野花野草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不但能丰富城市植物的种类,还能为各种昆虫提供栖息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更有一些公园绿地,用“边角料”铺路,实现雨水回灌利用;广植蜜源植物,为小动物提供“口粮”,追求一种“近自然”的状态。
从“绿起来”“美起来”到“活起来”,北京“缓扫落叶”“善待野草”的背后,是城市治理观念的转变和审美水平的提升。
当然了,我们在留住秋意、营造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确保城市的整洁、安全。也就是说,我们沉醉于诗情画意之时,谨防火灾、下水道堵塞等安全隐患;要以科学精神追求美好境界,以绣花功力开展城市治理,让我们的都市家园越来越和谐、美丽、宜居。(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