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版“限塑令”来了,让“低塑生活”成常态
限塑!限塑!!限塑!!!
面对塑料满天飞,“白色污染”愈演愈烈,成为“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罪魁祸首之一,给当今社会带来不堪承受之重,《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征求意见稿)面世。从本月10日开始,面对社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意见征集。“行动计划”围绕“一控、一减、两促进、三个一批”,共有10条具体内容,简称为“限塑十条”,被视为减塑行动的“换档提速”。
话说“限塑令”一词,可谓由来已久,大家都不陌生。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国家就大力倡导绿色环保理念,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作为全国“限塑”先行者之一,北京更是早在1999年就发布《限制销售、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管理办法》。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先后颁布了N多“限塑令”。仅今年以来,从国家层面就分别于1月和7月相继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设定了2022年底实现“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的目标,并且对2020年底涉及禁限的部分品类设定细化标准。北京市则在今年5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出“全市禁止生产、销售超薄塑料袋,商品零售场所不得使用超薄塑料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等内容。
如果说以往的“限塑令”,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执行尚不到位,实际操作中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话,那么此次即将出台的《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显然靶向性更强,更为精准有力。
远的不讲,就说眼下的“双十一”促销季包装废弃物吧,很多快递包装都采用塑料制品,且相当“过度”。比如,一盒化妆品包5层,一餐外卖装10个袋,里面还要装上泡沫塑料、餐盒、餐具等,外面再缠上一道道胶带,由此产生大量的塑料垃圾,看着让人心痛。很多商超也是如此,一个甜瓜或火龙果就要被托盘、海绵网套、塑料袋等3层包装紧紧包裹,甚至连一根香蕉、一块姜、一根葱都要有独立的包装,有的装进塑料盒后再包上塑料袋。如此这般过度包装,何谈“限塑”“减塑”?
北京“限塑十条”,对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电商快递、住宿会展、农业生产等六大行业的禁限举措作出硬性安排,强化减塑力度,严控一次性塑料制品向自然环境泄露。也就是说,老百姓生活中的吃、住、购等方方面面都将“减塑”。同时,要求在各体育场馆、旅游景区、文化设施、交通场站等四类重点场所,在河道、公路、铁路、背街小巷等四类重点沿线,协同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力求消除“真空”地带。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限塑十条”给餐饮塑料用品划下了“时间大限”:到今年年底,全市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要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咖啡搅拌棒;本市建成区外卖(含食堂打包)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本市建成区、景区景点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当然了,合格的替代品是可以使用的,比如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直饮杯、可重复利用的购物袋等。2021年底前,本市鼓励外卖平台在点单环节设置“无需餐具”等选项,并给予积分等形式的奖励,鼓励通过发放平台“专属绿色优惠券”等措施引导消费者选择。
作为北京市民,可以想见的是,今后我们的生活场景将发生很大变化。比如说,开会不再发瓶装水了,需要自带饮水杯;旅行住宿须自备洗漱用品、拖鞋;到超市买东西须携带环保布袋或其他盛装器具;电商快递的包装全用循环中转袋,随赠餐具、缠裹的胶带也都是可降解的。总而言之,少些方便的“一次性”,多些举手之劳的“可重复”。就像垃圾分类一样,只要我们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良好习惯很快就能养成,“低塑生活”定会成为常态。(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