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不能止于“心动”
“触目惊心、令人痛心!”面对餐饮浪费现象,人民领袖近日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引发全社会“粮”心回归。
“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懂。在人类漫长历史上,与饥馑的斗争从来就没有间断过,“饿殍遍野”“易子而食”“人烟断绝”等悲惨活剧可谓屡屡上演。远的不讲,就说我老家的一个邻村吧,名为“康营”,实则一户康姓人家都没有。听老人们讲,村里人本来都姓康,很多年前闹灾荒,村民们有的饿死,有的逃荒未归,结果沦为“空村”,后来迁来的人家并没有姓康的,但村名保留了下来。再说每一个家庭,差不多都有一本“饥饿史”,经过上世纪60年代的那场自然灾害、目睹过饿死人场景的人,至今还心有余悸。我祖母、母亲在世时,地上每掉一粒米都会捡起来食用,因为饥饿对于她们来说简直刻骨铭心。
再说现如今,虽然我们的家底厚实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且即将迎来“全面小康”,但千万不要忘了“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如果不加珍惜、随着挥霍浪费,那好日子也就快过到头了。放眼全球,粮食问题从未根本解决,饥饿人口将近7亿,今年更因疫情、蝗灾、洪涝、飓风等因素呈日渐加重之势,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而我们告别饥饿不过才数十年时间,且很多粮食需要进口。据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其中,仅城市餐饮业浪费的食物量,就够3000万至5000万人食用了,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带来很多不确定性、粮食安全面临多重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绷紧节约粮食这根弦,坚决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其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都懂,但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往往只有“心动”,缺少行动。君不见,在一些饭馆餐厅,当客人离开时,桌上丰盛的菜肴吃了不到一半,有的甚至没动筷子,就“秒变”餐厨垃圾。在一些单位食堂,员工们自助餐盘中的食物堆成小山,可是没有那么大的胃口,最终多半饭菜被“喂”进了垃圾桶。在一些大学食堂,学生们倒掉的剩饭剩菜约为购买饭菜总量的三分之一,相当于买100万个馒头,就有30多万个直接进了垃圾桶。在一些家庭,有人把做饭当成一种消遣,做完饭菜忙拍照,发了朋友圈基本上就算完事,吃多吃少无所谓,剩下的被随手扔掉;还有不少人大量点外卖,超出实际需要量,稍不合口味就往外扔。至于一些玩“吃播秀”的“大胃王”,为了增加视觉冲击力,或“边吃边吐”地暴殄天物,或超出胃的承受极限导致命归西天,鉴于其荒唐行为已遭到央视等媒体痛批,多家平台已开始整治,这里姑且就不多说什么了。
制止餐饮浪费须从“触目惊心”到“煞费苦心”“处心积虑”。最近看了一些报道,很多地方、很多行业都在倡导文明餐桌行动,多措并举避免餐饮浪费。如,北京的全聚德、眉州东坡、海底捞等众多餐馆,通过推出小份菜、赠送“光盘”消费券、免费打包等方式,提醒人们适量点餐、将吃剩的食物打包带走,并高效利用食材,避免产生浪费。文化和旅游部将反对食品浪费的内容列入行业管理标准,加强对旅行社经营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要求导游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提醒,督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做到节约饮食、绿色消费。湖南长沙市直机关食堂设克秤,用过餐的人须将餐盘放入回收处称重,剩余食物超过125克者,则被罚款一元,以此提醒大家“文明用餐,杜绝浪费”。
居安思危,惜食有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事在全民,人人有责。我们必须从点滴做起,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油、一棵菜做起,不管在哪儿吃饭都不要铺张浪费、糟蹋食物。要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让“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价值理念外化于“舌尖”、内化于“心间”。(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