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之旅“绕着巡”,“天问”当惊世界殊
7月23日中午,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将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这是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
(被称为“胖五”)的第五次发射任务,也是首次执行应用性发射任务。在“胖五”快速、精准“追星”等超强能力作用下,“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7个月后,将抵达火星上空并着陆,留下首个中国的火星“足迹”。
“天问一号”火星之旅之所以备受世界关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因为“神秘”。相对于月球,大家对火星还是比较陌生的,也就更加好奇。通过科普可以得知,火星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大小处于地球和月球之间,与地球邻近且环境相似,是人类走出地月系统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可即便这样,地球与火星的距离之遥远依然超乎常人的想象,大约4亿公里吧,不然何以会让“天问”走上7个月,都快赶上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了。平时我们打手机跟面对面交流差不多,感觉不到距离感,而地球与火星的通信时延则会长达20多分钟,可见两者之间多么遥远了。还有火星上稀薄的大气、复杂的地形,以及在物种、生命等方面的未知性等等,只有揭晓了“火星是地球的过去还是未来”,才能够进一步刷新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地球人渴望通过“深空之旅”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二是难度超大。探测火星不是件容易的事,先得找准发射窗口,即火星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刻,而这一“窗口”则需要26个月方能等来一回。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曾进行了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只有美国的几个探测器成功着陆。日本、美国、阿联酋都计划在今年夏天发射各自的火星探测器,其中阿联酋已于7月20日率先实施了发射。欧洲的“火星太空生物学”计划因新冠疫情等原因已被推迟到2022年秋季,无法赶在今年的窗口期发射。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同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已经多次探火相比,中国的相关计划实施较晚,但我们不仅如期发射了,而还将实现“弯道超车”。
据悉,中国“天问一号”此次探测目的是一次实现“绕着巡”三步走,即能够对整个火星进行全球观测、成功着陆火星,以及火星车进行巡视勘测。换句话说,中国的一次探火任务,完成了本应三次任务需要完成的步骤。这意味着如果“三步走”计划实施成功,中国的探火计划将创造世界纪录,并由此成为世界第三个在火星着陆的国家、第二个在火星巡视的国家。当然了,要完成这一人类火星探测史上的“前所未有”,挑战极大,对发射、轨道、控制、通信和电源等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长达7个月的地火飞行,还是进入火星轨道的“刹车变速”,以及4亿公里的超远距离通信等,地球通往火星的探测之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必须经过千难万险的考验。其中,着陆器抵达火星表面的那一刻最为“惊心动魄”,一系列的“高难度动作”不容有失。
三是给人以新的憧憬。据悉,此次“奔火”的火星环绕器携带了7台仪器,火星车携带了6台仪器,其任务是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进行科学探测,使我们对火星有个全面而基础的认识。其最终目的是,将火星改造成为一个适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绿色星球。
地球上的一天不到24小时,而火星是24小时多小点,两者的昼夜长短差不多,公转的轨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也很相近,因此二者有几乎相同的季节变化。这些相似性表明,火星是适宜人类居住改造的最好候选行星——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火星表面温度、增加大气浓度等,可以改善火星表面生态环境,使人类能够在遥远的星球上繁衍生息,成为移民火星的“外星人”。
这种憧憬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十分不易。努力的过程虽然漫长,其探索的意义却非常重大,尤其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通过“问天逐火”,受益将是全方位的,并且会造福整个世界。(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