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野味”远离舌尖

(2020-02-27 08:46:16)
标签:

杂谈

让“野味”远离舌尖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决定。决定内容包括:凡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禁止猎捕、交易、运输、食用野生动物的,必须严格禁止。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全面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交易、运输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等等。在新型肺炎疫情成为国殇的今天,出台如此“硬核”的法规,可谓亡羊补牢、收之桑榆之举,自当力挺之。
    长期以来,人们对食用野生动物一直存在误区,总把那些地上跑的、天上飞的野生动物视为美味,且越是稀缺就越贪恋,并错误地认为,这种“野味”既能带来味蕾的享受,又极具营养价值。有人甚至把吃野味当做身份、地位、财力的象征。
    2012年初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画家韩美林先生“天·地·人·艺”的讲座。韩先生的画作不用多讲,那是全世界公认的艺术珍品,尤其他笔下的小动物萌态可掬、稚趣可爱。这次讲座,韩先生的一个爆料令我终生难忘。有一次,韩先生到南方某城市作客,当地官员设宴款待。走进豪华餐厅,他看到的是满满一桌子山珍海味,有的属于国家保护类野生动物。看到这一幕情景,他心中窜起火苗,腾地站起身来,怒不可遏地要掀翻桌子,被身边的人死死抱住……不用说,一场宴会不欢而散,却留下美谈。通过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爱花的人总能闻得花香,只有像韩美林这样喜爱小动物的画家,笔下的小精灵才如此生动传神、妙趣横生。
    其实,对于野味,吃在嘴里,口感不如家禽,味道也不怎么样,更谈不上有什么特殊营养。所谓“吃野味能够治病”,吃猫能提振精神、吃蛇能强健身体、吃鼠能美发生发等说法,都是扯蛋。所谓的“尝鲜”,不过是一种猎奇、炫富心理罢了。与其说是享受口腹之“欢”,莫如说是一种“面子”的需要,暴露了某些人愚昧无知。其结果,极可能把潜在的病毒释放出来,把珍稀动物逼近灭绝,进而给公众招来风险,为社会埋下隐患。
    科学研究表明,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复杂,身上携带或体内潜伏的病毒较多,一些野生动物本身就是“毒库”。比如说蝙蝠,科学家从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了4100多种病毒,其中冠状病毒超过500种,但由于蝙蝠有着近亿年的进化史,在时间上远远超过人类和其他生物,致使其DNA修复基因非常高效,对病毒的抗性和免疫力奇强,由此成为病毒的“宿主”,人一旦食用其肉,很容易被传染上病毒。有数据表明,78%的人类新发传染病与野生动物有关。近年来,从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H7N9禽流感,到眼下的新冠肺炎,都是动物将病毒传染给人的结果。如果我们还管不住自己的嘴,贪恋舌尖上的“美味”,滥杀、乱食野生动物,必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新冠肺炎疫情的惨痛教训再次为人类敲响警钟,只有杜绝任何对野味的贪婪和侥幸心理,管住“舌尖”,人与自然才都有“活路”。正如某媒体的一篇评论中所讲:“对‘野味’坚定说不,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标准答案”。
    让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饮食习惯吧!即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以《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其相关法规为行为准绳,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灵,革除陋习,远离“野味”!(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