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盛开文明花,我家街巷最好看
日新月异的北京,具有地标性的建筑景观不断呈现,如大兴国际机场、香山革命纪念地、园博园、新首钢大桥、新首钢园区、亚洲金融大厦、丽泽商圈、古北水镇,等等。在我家居住的小区附近,便冒出两处新地标性景观,一是京张高铁清河站,年底就要开通,其建筑风格新颖别致、站房宽敞明亮,能处处体现冬奥会、京张老铁路等文化元素,还是北京北部新的综合交通枢纽。二是二河开21号院艺术区,由棚户区蜕变而来,这里有798的影子,也有宋庄的模样,待全部完工后将成为特色鲜明的时尚艺术区。
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光鲜亮丽的“面子”自然要有,整洁舒适的“里子”也不可少。如果说主干道、大街区、建筑景观是“面子”,那一条条背街小巷便是城市最鲜活的“里子”,这里虽然“背”且“小”,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大舞台、大空间,关系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舒适度、出行便捷度、呼吸清新度、耳根清静度。换句话说,关系到老百姓的宜居指数、健康指数甚至是幸福指数,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执政能力。
近几年来,北京市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和文明建设,以绣花工艺、烹小鲜态度,狠抓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违建拆除了,“开墙打洞”封堵了,胡同敞亮了,“架空线”入地了,停车规范了,建筑墙体恢复了原貌,庭院花园和口袋公园见缝插绿,天际线重新露了出来,整洁、有序、和谐的古都生活又回来了。
在东城区,通过“拆、堵、关、清、查、治、管”等综合手段,百街千巷焕发古韵新风。如,私搭乱建普遍、环境秩序混乱的雨儿胡同,经过整治提升,不仅恢复了胡同肌理和历史风貌,而且通过“共生院”模式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曾经坑洼不平、乱堆乱放的草厂四条,经过整治提升,如今植被遍地、鸟语花香,十分宜居,作为老城复兴模式之一,其“建筑共生”模式,引入青年人入住,也让原住民找回了老北京胡同的亲切感。
在西城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之导向明确,缜密科学,确保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居民安静、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如,义达里胡同整治成果居民共享,突出胡同的深厚文化气息,打造“一步一景”的花园式胡同。九湾胡同以其自然形态,传承京味文化,塑造景观绿廊,实现“开窗有景、出门见绿”。校尉营胡同则把拆出的空间,打造成以雷锋志愿服务为主题的文化墙,传递“爱心与温度”。
在朝阳区,曾经的八南河边路,坑坑洼洼,雨天积水成灾,如今成了小有名气的赏花街,春日河岸两旁桃花盛开,映衬着清澈的河水,美不胜收;夏日里绿树成荫,优美宜人的环境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散步赏景。曾经的三里屯西街,被人们称为“脏街”,如今变成了“闹静相宜”、休闲不夜的多元文化街区。曾经的垂柳南街,被开墙打洞、私搭乱建弄得不像样子,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展现本地风俗人情的特色街区,长达数百米的特色文化墙让广大市民找回了“双井记忆”。而曾经交通拥堵的拂林北路,经过微循环改造、文化景观设计等治理,成为一条“奥运彩练”景观路。
在海淀区,北蜂窝中路集中解决违法建设多、开墙打洞多、占道经营多、车辆乱停多、车棚群租多等“五多”问题,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一条带有文化符号的特色街巷。曾经嘈杂混乱的买卖街,经过整治提升变得整洁古朴,成为通往香山公园的景观路。清上园东路拆除违建、见缝插绿,还百姓以绿色生活。曾经拥堵不堪的花园路街道黄亭子路,道路变得通畅了,还建成了科教主题文化景观墙。
……
北京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三年间,各区各街道都使出了很多的高招、妙招,大家围绕“十无一创建”向痼疾顽症开刀。从修缮民居,到增设花钵,从规划停车位到“垃圾不落地”工程,一条条胡同重归整治静谧,广大市民在感受街区院落“北京味儿”的同时,纷纷给身边的舒适环境点赞。11月29日,经过广泛推荐和层层筛选,10条“北京最美街巷”和10位“最美小巷管家”评选出炉,成为北京街巷治理成果的新名片和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的新典范。
近三年来,全市共整治提升街巷3000多条,涌现出首都文明街巷240条,优秀小巷管家331名。眼下,新一轮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在即,整治范围将覆盖全市16个区。未来整治将更加精细,再过三年,全市背街小巷的环境面貌将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也就是说,要将每一条背街小巷打造成为城市治理的亮点、文脉传承的载体、和谐宜居的家园。对此,我们信心满满,充满期待。(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