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北京基层治理的“新鲜事儿”
人在京城,以前常听街道的同志讲,在基层工作难啊!“‘婆婆’太多,束手束脚”、“街道想管没职权,能管的部门不想管”、“想干点事太难了,整天疲于应付”……每每看到他们一副无奈的表情,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而周边的群众,说起遇到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也常常摇头叹息:“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一言一弊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打通。
然而,谁能想到北京城市基层治理当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仿佛在一夜之间风卷残云般化为乌有。这得益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得益于“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还有街道工作的30条改革举措……归根结蒂,归功于党建引领下的城市基层治理大变革。
街道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一米”关键所在。333个街乡镇构成了北京基层治理体系,其中街道办事处有152个。在过去的一年,北京街道变化令人刮目相看。但见街道一声哨响,委办局齐刷刷前来报到,地域内组织执法,自己能做主,不用层层沟通汇报请示了,腰板挺得笔直。与此同时,街道干部的眼光也变了,过去习惯“朝上看”,现在变为“往下瞧”——他们中不少人沉到社区,当起了社区专员,专心致志地围着居民转,解决老百姓遇到的难题。
又到一年一度的供暖季,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很多。这不,在今年供暖之前,海淀区海淀街道依照惯例召开了一次专题会,但这次会议的规格可够高的,连区委书记都来了,同时出席的还有区发改委、城管委等部门负责人,以及供热公司负责人等。要知道,会议的议题并非区级治理工作,而仅仅是紫金庄园小区两栋楼的供暖问题。由于多条供暖管线老化、维修耗时长,两栋居民楼面临无法按时供暖问题,居民着急,社区也急。放在过去,遇到这样的难题,社区可没这么大号召力。如今不同了,由于成立了区、街乡、社区村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上级主管领导担任下一级委员会主任,只要“哨声”响了,不管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驻区单位、非公组织,其党委都要立即响应,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统筹资源开展服务。此次会议,能够拍板和解决问题的人该来的都来了,该谁管的事谁去落实,如此这般,看似一个棘手的难题竟然毫不费力地解决了。
党建引领破解基层难题,让街道工作更有底气,能够为群众提供“有呼必应,有需必到”高效服务。在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一年之内,32家市直单位闻风而动、前来报到380余次,群策群力地解决多年形成的复杂矛盾和问题,硬是把“回天乏术”的“回天”地区,打造成“回天有力”的大型社区治理典范。
如今的北京,要说最让百姓津津乐道的事情是什么,当属“接诉即办”。要说哪一条通信线路最火热,非12345市民服务热线莫属啊!可以说,是“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带火了12345热线,使得政务服务与民生诉求同频共振,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11月7日,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话务大厅,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戴上耳麦,仔细聆听市民来电,不时拿起笔在登记表上记录,来电涵盖老旧小区停车难、加装电梯、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烦心事。卢区长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来电市民,让他们有问题及时反映,有好的建议尽管提出来。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北京市多位区委书记先后当起了“接线员”,推动解决百姓痛点。与此同时,市委书记也当起了“督办员”——每个月,北京市委主要负责同志都会对12345工作亲自点评督办。
据悉,“书记抓、抓书记”的“接诉即办”领导责任体系,已经在全市建立起来。市各级党组织、政府都被12345调动起来了,各区党政“一把手”承担“接诉即办”工作主体责任,各街乡“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对12345直派的群众诉求亲自签办、亲自督办,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进而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接诉、办理、督办、反馈的闭环式运行机制,让“干部围着百姓转”成为常态,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近年来,北京以“吹哨报到”机制为基础,以“接诉即办”机制为抓手,依托12345热线平台,撬动基层治理大变革,开创了首都工作新格局。
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关于“如何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面对深邃而宏大的时代命题,北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