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旗渠,感受一种精神的力量
关于红旗渠的故事,孩童时就听说了,老师讲的,当时像听神话故事一样,感觉神奇的不得了。时光穿越几十年,今天走进红旗渠,愈加感受到这种力量的神奇。
如果说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穿越千年时空定格在太行山上,那么红旗渠的故事无疑就是这一神话故事的现实版,可以称之为“不是神话的神话”。
红旗渠是林县(今林州市)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杰作。历史上的林县严重干旱少雨,百姓吃水往往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排成长队取水,因干旱缺水而颗粒无收、甚至因一桶水洒失而悬梁自尽式悲剧时而发生。愚公是太行人的榜样,开山破壁最能体现林县人民比钢铁还硬的精神意志。
巍巍太行山,要想在石质坚硬的悬崖峭壁上凿出水渠,于纵横沟壑间架起通水的桥梁,按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业条件和物质给养,简直是痴人说梦!
林县隶属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南,红旗渠的另一头却连着山西长治的浊漳河,也就是说,要让浊漳河的水通过红旗渠源源不断地供养林县人民,需要在崇山峻岭间修建70多公里长的总干渠、遍布各乡镇的干(支)渠。这怎么可能呢?“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正是凭着这种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人工天河”红旗渠才从神话变为现实。
说起艰难岁月修建红旗渠的故事,一天一夜都讲不完,不妨以“青年洞”为例。这是一条600多米长的隧洞,也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它悬于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这里的石头坚硬如钢,是靠着一锤一钎凿出的天渠。1960年10月,正值国家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时期,上级决定农民生产自救,动工仅半年的红旗渠工程被迫停工。为早日实现林县人民萦绕千年的吃水梦,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于是由300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开始了漫长的“洞中岁月”。粮食不够吃,他们就去河里捞水草、捋树叶,拌点粮食煮着吃。冬天的太行山,风冷石硬,万木萧条,施工的石洞里更是潮湿阴冷,睡觉时他们挤在一起,翻个身都困难,且身上生出了虱子。这里的石头非常坚硬,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他们便创造出“连环炮”“瓦缸窑炮”等方法,使挖山日进度由0.3米提高到2.8米,历经200多天的顽强鏖战,终于在1961年7月将隧洞凿通——于顽石之上凿出天渠,使得红旗渠渠线由此往前延伸了最艰难的616米。后来,为纪念这群立下汗马功劳的年轻人,隧洞被命名为青年洞,并由郭沫若先生题写洞名。
从1960年2月破土动工,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林县人民以压不垮的拼搏精神,舍身奋战了近十年,参加工程修建的干部群众达30万。他们经受了最困难时期的特殊考验,在环境极其恶劣、条件十分欠缺的情况下,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跨经两省,削平山头1250座,开凿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座,挖砌土石方1640万立方米,修建各类建筑物12405座,在沟壑纵横、悬崖绝壁叠生的太行山上修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因此还被誉为“中国水长城”“地球上的蓝飘带”“世界第八大奇迹”,并由此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写道:“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红旗渠堪比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讲都江堰,不能不提李冰父子,建在都江堰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说红旗渠,绕不开林县人民的心中之神——老县委书记杨贵。1954年,26岁的杨贵上任林县县委书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吃水用水问题,他以敢为天下先之勇,大胆提出“引漳入林”的设想,并果断决策。10年修渠,可谓一波三折,不仅要战胜自然灾害,还要面对各种风险和压力,他以超乎常人的胆魄和善于担当的能力,始终指挥和战斗在第一线,带头走在出工队伍的最前列,与修渠大军一道吃糠咽野菜。当时,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能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一定可以搬山头!”正是在这种强大精神的激励下,修渠的干部和群众奋勇争先,舍生忘死,先后有81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只有17岁。
可以说,整个红旗渠的修建,是决策与实践、智慧与勇气的完美结合,是一部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壮美史诗。时光流水,岁月轮转,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铁锤钢钎交响曲与隆隆的开山炮声,早已湮没在历史深处,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却穿越时空,历经弥新,不仅成就了今日林州人民富饶美丽的幸福生活,而且凝聚起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筑梦圆梦的磅礴力量。(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