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老胡同,民生新福地

(2019-08-29 13:52:5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北京老胡同,民生新福地

    要说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什么,除了故宫、长城之外,应该就是胡同、四合院了——浓浓的情思和乡愁都饱含其中。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是老北京殷实人家的标配,堪称老北京人的“小康版”,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平民版”:“凉席板凳大槐树,奶奶孙子小姑姑”。其实,这里面蕴含的内容有很多,老舍先生在散文《养花》中写道:“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老舍和夫人胡絜青都爱花,光菊花就养了300棵。此外,他们在院里种了两棵柿子树,秋天丹果累累。玉兰、海棠自然也少不了,不仅花好,还有着“玉堂富贵”的吉祥寓意。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都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里得以充分展现。
    可是,自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北京四合院加速变成了大杂院。地震棚是早期的违建,由于城区人口急剧增长,相应的保障房制度没跟上,四合院里的违建越盖越多,密密麻麻如鸽子窝似的,过去宽宽敞敞的院子,后来拥挤到只留一条能走人的过道儿。院子消失了,天棚也不见了,幸存的石榴树、海棠树下满是屋顶,就连历史悠久的胡同也未能幸免,被形形色色的违建、开墙打洞,以及乱七八糟的电线、横七竖八的僵尸车等弄得面目全非。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出台后,老城保护成为重中之重。保护,从恢复其历史风貌开始,将胡同、四合院作为整治重点,在营造优美居住环境上做足功课。2017年,随着“疏解、整治、提升”工作在全市展开,从胡同到院落,数十年被蚕食的公共空间,一点点腾退出来了,花草树木逐渐回归到风貌古朴的胡同里,很多胡同里都砌上花池、摆上了花箱,有的还弄来了鱼缸,鱼缸里面种上莲花、养上鱼,闲适惬意的生活在向市民招手。而街道旁、胡同口的微花园也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成为居民散步、聊天的好去处。四合院是北京人的最爱,在拆违腾退之后又重新种上了花花草草,增补了海棠、玉兰、核桃等树木,并通过搭建天棚架,长出了丝瓜、葫芦等,散发出瓜果的香味。
    前门东区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老街区之一,46条胡同分布在这片区域内。这里曾经商贾云集、梨园名角荟萃、各地会馆众多、市井风情浓郁、文化底蕴丰厚。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昔日的老胡同风貌衰落、房屋老化、业态单一、私搭乱建严重、市政设施不足。经过一轮轮保护性改造,特别是近几年结合“疏解、整治、提升”工作,从文脉保护传承上进行整体性复原和修缮,使胡同面貌焕然一新,整个前门东区俨然一座鲜活的老城保护博物馆,就连消失百年的“水穿街巷、庭院人家”之三里河历史景观也重新回归人们视野。漫步在这条近千米的明代古河道岸边,但见河道弯弯、绿树成荫、芦苇摇曳、小桥倒映,水波荡漾、锦鲤欢畅,好一幅胜似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令人沉醉不已,流连忘返。
    改造后的前门东区,不仅恢复了昔日的老北京风貌,成为“京味儿”文化的代表性区域,而且民生改善也大步跃进,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不仅告别了密如蛛网的架空线(全部入地),用上了具有通风系统、消毒灭蚊设施、电加热地板采暖等功能的公共厕所,而且在家庭厨房用具和冬季采暖上步入“全电时代”,该地区成为全市首个、全国领先的集电采暖、电厨房、智能家居管理为一体的电能替代示范区,堪称首都老城改造的新亮点。(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