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只桶桶”进万家,垃圾分类“热”京城

(2019-08-01 11:38:08)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四只桶桶”进万家,垃圾分类“热”京城
    在我的印象中,北京电视台的《春妮的周末时光》是一档文娱类节目,每周都有一些明星嘉宾到“春妮家”做客,聊一些台前幕后、家长里短的事儿,互动性挺强,收视率一直不错。然而,在“你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之下,BTV的“当家花旦”徐春妮在“周末时光”里,以“垃圾分类,你准备好了吗”为题,做了一起别开生面的节目。
    此次来“她家”作客的有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如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胡澎,以及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市政协委员聂一菁,几位从不同领域和视角侃侃而论,与观众一起分享垃圾分类的心得。
    尽管这期节目从形式到内容都不错,观众感到比较“解渴”,但主持人春妮却坦言:“这期‘垃圾分类’节目只是入门级的,好戏还在后面”。笔者揣测,在垃圾分类成为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乃至全国热点,甚至引起海外广泛关注的今天,不只是《春妮的周末时光》节目会在垃圾分类上“精耕细作”,相信很多媒体都会围绕这一热点话题大做文章的。
    可以说,由政府推动“垃圾分类”已经引起了公众及媒体的特别关注,使得“垃圾分类”的热度噌噌地往上升。无论站在那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件大好事。垃圾分类,不怕成为热点,就怕热度不够。如果全社会都来密切关注这件事情,将之视为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那么垃圾分类何愁不能“拎得清”呢?
    其实,对于垃圾分类,政府已经宣传和倡导很多年了,有些街道、社区做得还不错。如,位于北京西城区赵登禹路西侧的大乘巷小区,从1996年开始,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便开始垃圾分类了,至今已坚持了23年。近几年,北京市推动垃圾分类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不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的垃圾投放和收集已经做到分类了,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以“积分兑换”方式激励居民分类投放,有的采取“定点定时”的方式投放,还有的上门服务分类收集垃圾,等等。不过,从整体上看,政府推动垃圾分类缺少强制性,对于居民不加分类地投放垃圾尚未使用处罚手段,致使垃圾分类的普及率不高。为此,北京市从完善法规入手,抓紧修订《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动垃圾分类由点到面地铺展开来。目前全市共有224个街乡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占到全市街乡总数的60%,2020年将达到90%以上。与此同时,党政机关、学校和医院等公共机构、商业办公楼、旅游景区、酒店等经营性场所,垃圾强制分类正在走向全覆盖。
    对于每一位市民来讲,垃圾分类既是一件“麻烦事儿”,也是一个由简单到规范最后“习惯成自然”的过程。要做好垃圾分类,除了掌握分类的基本常识外,家里最好准备“四只桶桶”,即“能卖钱的蓝桶桶,易腐烂的绿桶桶,有毒有害的红桶桶,没人要的灰桶桶”。投放时,对应四种颜色的垃圾桶即可。当然了,小区的可回收垃圾桶可以“升级”为可分别投放纸张、塑料制品、金属、织物等可回收箱。如此这般分类投放,用不了几天,大家就适应了。时间久了,投放时若未分类反倒不习惯了。
    “你若分好,我必运好”,这是北京市垃圾分类运输管理部门的公开承诺。我想,全市相关部门、行业和每一位市民都应该有类似的承诺。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保每个环节都不“掉链子”,就必须担当起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责任。据悉,为提高分类效果,北京市将在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内试点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机制,采取相关惩戒措施,提升居民分类意识和分类成效。与此同时,为保障生活垃圾不被“混装混运”,北京将建立“绿色车队”,将运输车辆颜色、车身标准、标志、电话、单位统一,与各品类垃圾桶颜色一致,便于公众监督。
    垃圾分类目前已经家喻户晓,如何更好地走向“日常”、成为“常态”?显然,“立法推动”“人人有责”已经成为北京做好垃圾分类攻坚之战。站在个人角度,有了法律规定,做不好就被罚,倒逼大家把这件早就该做的事情做好。对政府而言,垃圾分类涉及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配套衔接,绝非一罚了之。在北京市朝阳区,我们欣喜地看到,这里已有19个街乡开展了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1055个小区创新模式开展垃圾分类,全区建立起全流程分类消纳体系,从前端投放,到中途收集、转运,再到末端处理消纳,实现无缝链接。其中,他们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集填埋、生化、焚烧、废弃物资源化等各种方式于一体,在分类消纳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再利用。
    当然了,推进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至关重要,只有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上强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简化产品包装,少用或不用塑料袋等,才能从源头上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要知道,“垃圾越少越有利于垃圾分类”“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方式是最大限度地少产生垃圾”。所有这些,不仅考验着北京的城市管理智慧,也是国家相关部门、诸多行业共同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