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垃圾分类,并不似想象的那么难

(2019-07-16 12:10:20)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垃圾分类,并不似想象的那么难
    盛夏的北京,“垃圾分类”成为街谈巷议最热门的话题。总的来看,大家既觉得垃圾分类是件“麻烦事儿”,又对做好分类充满信心。
    “前有车、后有辙,人家能够做好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的!”周围很多朋友都这样说。这里的“人家”,既包括半个月前强制推行垃圾分类的上海,也包括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打开今天的北京日报,出现两篇关于垃圾分类的报道,从标题到内容都很吸引人。一篇是以《16片区争相示范垃圾分类》为题,报道全市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争相”二字无疑是一种鲜明的态度。16片区包括八宝山街道、老山街道、广宁街道、八角街道、金顶街道、鲁谷街道等,片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同步开展垃圾分类。据悉,目前16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已经完成现场核验,正在进行资料核验和数据分析,将在本月底完成验收。验收标准分10大类、21小类,包括责任主体覆盖率、垃圾分类知晓率、厨余垃圾分出质量合格率、全品类垃圾的规范管理情况、垃圾处理全流程管理情况等。验收的方式主要为明查和暗访,包括现场随机抽查、随机跟车查看等,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坚持成熟一个、验收一个,验收不合格的坚决“回炉”;复核不符合要求的将被摘牌,弄虚作假的将被取消验收资格。
    示范片区就得有严格意义上的示范作用。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始于2017年,截至目前共有224个街道(乡镇)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全市党政机关也率先实施垃圾强制分类。与此同时,市城市管理部门对生活垃圾产生、收运和处置单位开展执法检查,立案数、处罚量逐年递增,两年多来共立案处罚1.34万起,罚款1515万元。针对垃圾“混装混运”问题,北京市将研究制定垃圾运输管理办法和各品类垃圾运输车辆标准;建立“绿色车队”,实现运输车辆颜色、车身标准、标志标识、电话、单位“五统一”,与各品类垃圾桶颜色一致,易于群众识别监督,并建立分类运输车辆身份识别、行驶轨迹、重量变化等信息实时监控系统。
    再说另一篇报道,题为《京郊探索“垃圾不落地”见实效》。报道的是北京农村地区已有不少村庄“领先一步”,探索出了独具特点的分类模式。比如,在房山区蒲洼乡,村民把自家的可回收物留起来,攒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到村委会换取毛巾、香皂、洗衣液等生活用品,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则由乡里定时清运。在门头沟区王平镇,已有16个村、4个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村民自觉把生活垃圾分为灰土、其他、厨余三类,已坚持了12年;各村收集上来的垃圾分类运送至镇环保中心集中处理,其中厨余垃圾经过搅拌发酵就可以转化为肥料,供村民免费取用。在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八成生活垃圾实现了资源化再利用。他们将生活垃圾细致地分成42类,旧衣物、废电器、玻璃瓶等都有专业公司上门回收,厨余垃圾则被制成酵素,用于草莓种植,生产出高品质的果品。目前,兴寿镇已在10个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垃圾不落地”。
    前几天,笔者来到大兴区亦庄镇,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垃圾分类工作竟做得如此到位。这个拥有5.8万常住人口的新兴小镇,在党员同志“1+N”式引领带动和志愿者们悉心服务指导下,不但生活垃圾达到“4袋4色”式精准分类,而且对产生的垃圾进行“定时、定点、定车”收集处理,达到日产日清。
    从北京的工作实践和市民的切身感受看,“垃圾分类”并不似想象的那么难,大可不必“谈虎色变”。相反,作为一种新时尚,只要大家主动适应和习惯于垃圾分类,“清新靓丽的城市家园”不是梦,“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也不是梦,我们的生活环境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