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北京的绿色生态之美
“摄影爱好者老张怎么也没想到,竟然可以在家门口拍到白鹭、黑鹳。黑鹳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是日前媒体对平谷区巡河治污的一篇报道中所描述的。曾经是臭水沟的洳河,经过这两年的治理,如今水清岸绿白鹭飞,成为鱼鸟们的理想栖息地。
说到北京的生态之变、绿色之美,久居京城的人往往喜形于色、感慨良多,且喜欢从自个儿家门口的变化说起。鄙人也不例外。我家住在北五环的清河旁边,在我的印象中,以前的清河是一条污染严重的臭河,河水是黑色的,河道上有一条长达千米的“垃圾场”,人们经过这里时都要掩鼻而行,住在这里的人家夏天不敢开窗户。这些年,北京市政府对清河持续进行治理,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对河道上下游实施综合整治,包括拓宽河道、增加水面、改造机闸、绿化河岸、日常清淤等,使得清河终于名至实归了,同洳河一样,不仅河水清澈、两岸翠绿,水中鱼儿欢畅,还引来了白鹭、野鸭等水鸟。生活在附近的人们,都喜欢在堤岸上晨练和散步,而在家里则习惯于打开窗子深呼吸,为的是闻到“清河的味道”。
有一种美妙的感受叫“绿色幸福感”。我家周围不仅有清河,还有一个“绿色王国”——东升八家郊野公园,也是近些年北京市大搞生态文明建设的产物。该公园面积多达1500多亩,植物种类百余种。园内景色嘛,光听景点的名字就知道有多美了,像“梨花飞雪”“颦叶华容”“行于乔木”“万红千日”“松石宿好”“朱明清河”,等等,在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里休闲、健身,难道不是一种福分吗?
在我家北边不远处,近年来又冒出一个新的公园——中关村森林公园,面积相当于圆明园那么大,人称“天然氧吧”。这里曾经“蚁族”的聚集地——唐家岭村,海淀区有名的“城中村”,大量的流动人口居住在鳞次栉比的违章建筑里。自打2010年启动旧村拆迁腾退后,便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芦苇绕湖生长,杜鹃映红山坡,桑葚垂吊于树梢,桃杏缀满枝头,银杏、油松、栾树等各种树木高低错落,二月兰、野菊花、蒲公英、紫燕尾等野生花草齐聚于此,好一幅美丽的绿色生态画卷,人们漫步园中别提有多惬意了。
如今的北京人,谁不说自个家口美哟!这种美,美在自然、美在绿色、美在宜居。无论是密集散落在城区外围的诸多郊野公园,还惊现于中心城区的三里河“水街穿巷”、菜市口“广阳谷城市森林”等胜景,无不让人感叹这座古老城市的绿色生态之美。
据统计,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43.5%和48.44%,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0%,八成居民出行500米之内可见公园绿地,真正达到了“出行见绿、起步闻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五年,全市共恢复与建设湿地8000余公顷,与之相伴相生的是,这些湿地中野生动物达393种,占全市野生动物种类的75%以上,其中鸟类58科276种,占北京地区鸟类种类的72%,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8种,北京市一级保护鸟类21种;有植物1017种,占全市植物种类的48.7%。
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与民生需求的有机融合,是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强力支撑和“硬核”所在。(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