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慕名到双井街道走访,所见所闻令人耳目一新。
双井街道,即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基层“解剖麻雀”的地方,归北京市朝阳区管辖。今年2月27日,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在双井街道召开。当时,蔡奇书记来到光华北二街察看断头路治理成效,随后以“四不两直”的检查方式,随机走入街边小店,察看店铺履行“门前三包”责任情况。他还走进光华社区服务站,从基层减负、社区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向社区工作者做起现场“调查”。他说,社区工作者离群众最近,大家的工作做好了,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就会少一些。对于双井街道打破“行政社区”的传统思维,融合辖区内12个社区资源,打造“13社区”这一虚拟家园的做法,蔡书记颇感兴趣。他肯定双井街道工作有特色,要求全市各街道借鉴双井的经验做法,以首善标准建设文明、活力、宜居、平安街道。
别看双井街道所处的位置现在为北京市繁华街区,但在过去却是大片的农田。据传,一百多年前,这里的一户姚姓人家种植了几十亩菜园,菜园里有两口水井,一口为甜水井,一口是苦水井。由于菜园临近一条乡间道路,进出广渠门的行人多从此经过,并在井旁的大柳树下歇脚、饮水,“双井”因此而得名。如今,这两口水井均已不见踪迹,但双井之名却是越来越响了。这不,连北京市委书记蔡奇都来这里“解剖麻雀”,就很能说明问题。
都说双井街道做得扎实,创新举措特别多,实地转过之后,果然名不虚传。就拿双井“13社区”来说,堪称“互联网+”助推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的典范。所谓“13社区”,是虚拟的也是真实的,即在现有行政划分12个社区基础上,统筹街道、社区、社会单位、居民等各方力量,下沉至每一个社会单元,让“机关干部沉下来,社区干部走起来,社会单位带起来,居民群众动起来”,打造运用信息化和全媒体手段、线上线下紧密互动的“互融式社会治理模式”。
在这里,大家运用“互联网+”,结合多元平台,开展了很多微宣传、微学习、微管理、微服务、微发动等活动,使社区党员成为首批“种子用户”,凝聚成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
在这里,诞生了“掌上双井”公众号、《今日双井》社区报、双井13社区网等平台,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其中,“掌上双井”已拥有粉丝5.6万,并入围北京政务微信公号第35名;双井社区微信开通了“随手拍”功能,居民曝光、科室响应,实现接诉即办。《今日双井》社区报已出刊406期,报道的都是居民身边的凡人善举之类,非常接地气。
在这里,通过“幸福双井社区卡”构建线上线下联动载体,打造共商共治的治理体系。这小小卡片,记录了在职党员对属地的贡献值和参与组织生活轨迹。通过参加“随手拍”等家园活动、“门前三包”商户打卡,激励各类主体共建社区家园,实现党建工作可视化、可量化、规范化、智能化。
在这里,通过“微春晚”、“粉丝俱乐部”等线上线下活动,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引导居民、商户向榜样学习,投身公益事业,让“工作在双井、服务在双井”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的“13社区”已经成为一个汇聚地区10.6万常住人口,吸引5800多家商户入驻,孵化数百个诸如文明养犬、二手物交换社群的互联网邻里生活圈,成为了一个虚拟与现实融合、利益与情感并重的社区共同体。
双井街道看点多多、亮点纷呈。从光华北一街、光华北二街打造“门前三包”示范街区,为居民提供人文荟萃、舒适宜居的公共服务;到双井街道政务中心优化业务办理,实现“多门”向“一门”、“专科”向“全科”、“人跑”向“件跑”、“分办”向“通办”的转变。可以说,如今的双井街道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成为首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一张闪亮名片,就像他们打造“杨柳和合”“富而好礼”“九龙通惠”“百望善行”等品牌社区文化一样,美好寓意变成生活现实。联想到“双井”名字的由来,以及“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歌词,此时的我从心底发出感慨:“双井的水甜又甜啊!”(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