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两个“全国第一”,含金量颇高

(2019-04-10 11:36:04)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北京:两个“全国第一”,含金量颇高
    4月8日,新华社新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栏目,第一个推出的便是“北京经验”,即《两个“全国第一”的背后——北京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文中讲道,2018年北京人均GDP达2.13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4万元/人左右,创下两个“全国第一”。
    人均GDP,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仔细琢磨之,这两项指标对一个城市或一个地方来说,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北京能双双拿下“第一”,确实够牛掰的。
    对于GDP,以前曾经多有诟病,有人称之为“鸡的屁股”,这并不是说这项经济指标不重要,相反它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人们之所以诟病之,是因为不喜欢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扩张与粗放方式下创造的经济数据。经济指标不管有多好看,如果生活在八面“霾”伏之中,面对的是臭气熏天的河流,大家一定不能接受。人们喜爱的是绿色GDP,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之下的绿色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
    北京的GDP无疑是绿色的,绿色GDP的背后是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减量的首要任务是疏解,疏解就是“北京版”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两年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307家,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500个,盘活了低效闲置资源,为引入高端要素腾出了宝贵的空间。减重、减负、减量,使北京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2013年相比,2018年,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从25.1%上升到50.5%;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孕育成长,金融、科技、信息等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2018年,北京再次实现“三个减量”:人口减少16.5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约34平方公里,建设面积减少1200多万平方米。建设用地少了,生态绿地多了,经济发展效益高了。2018年,北京市GDP超过3万亿元,增长6.6%;新经济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
    绿色发展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北京大规模的大气治理已有多年,特别是通过实施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5年间年燃煤总量从2270万吨减至600万吨以内,淘汰老旧机动车216.7万辆,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1万家,2018年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到51微克/立方米。与此同时,北京持续开展“清河行动”和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加快建设留白增绿、见缝插绿等绿化工程,河水变清了,城市更绿了,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38.6%提高到2018年的43.5%。
    北京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其背后的强大动力主要源自“创新”二字。这些年,北京的经济发展从追求“大而全”转向聚焦“高精尖”,从向扩张要增长转向向减量要质量,加速聚集高端创新要素,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创新之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明确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路径,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建设为重点的空间格局已经形成。近年来,北京深入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制定5G、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方案,致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生态”。北京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548亿元,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3.2%,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9%。与此同时,不断出台给力政策,创造良好氛围,优化营商环境,充分释放人的创造创业活力,打造支撑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强大引擎。
    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时代课题,千年古都正在蝶变。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最大限度激发着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创新潜力,其示范带动效应辐射全国,影响全球。(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