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享誉世界,北京功不可没
最近一篇《森林进城——“中国绿”的北京贡献》的报道,我觉得从标题到内容都挺棒,既生动形象,又雄浑大气,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不已。
曾几何时,由钢筋水泥构成的“城市森林”让都市人感到压抑和窒息。如今,森林进了北京城,人与大自然是如此亲近、融合,感觉之美妙简直没得说。
绿化造林,北京究竟有什么惊人之举?早些年,北京大规模造林主要集中在山区,平原地区成片的林子很少,以行道树、防风林带为主。因为首都城市在快速扩张,作为城市发展的“黄金宝地”、仅占市域面积38%的平原地区,对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林地似乎没有兴趣。2012年之后,形势发展大变,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日益强化,“森林进城”成为北京发展的时代要求。有一串数字为证:2011年,北京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5%;到了2015年,全市完成造林105万亩,其中万亩以上林地增加了23个,千亩以上林地增加了210个,百亩以上林地增加了1931个,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5%以上,4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018年,北京启动新一轮百万亩绿化造林工程,这次不仅仅是在平原,绿化造林覆盖了中心城区、新城、浅山区等市域内的各类区域。其中,环城林带的“环”层层外扩,直至与津冀的交界处,成为“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的一部分。今年,全年计划完成新增造林绿化25万亩。其中,北京城市副中心、世园会周边、冬奥会场馆周边、大兴国际新机场高速沿线及周边都是大尺度播绿的重点区域。特别是新机场高速沿线,今年将完成绿化造林2.2万亩,与近几年营造的原有林地连接成片,将呈现“穿过森林去机场”的大美景观。按照造林规划,到2022年,北京市域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接近纽约、巴黎、伦敦、东京、莫斯科等发达国家大都市的水平。
北京的“森林进城”,并非一帆风顺,在一般人看来,
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千年古都,面临的难题实在太多了。然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在呼唤着我们。“宜居”,意味着必须实现天蓝、地绿、水清,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于是乎,一场规模空前的疏解整治开始了,工业大院、低端市场等打着时代烙印的钢筋水泥建筑被拆除,换来的是绿荫覆盖、稻荷飘香的美景。那些昔日的荒滩、砾石坑,以及经济效益低下的农田,经过大力整治,竞相披上绿装。如,昌平七孔桥的林地花海,原本是十三陵水库的泄洪区,后来因砂石盗采严重形成了大沙坑。2014年,昌平区将砂石坑列入平原造林工程。很快,千余亩绚丽多彩的花海林地仿佛上帝打翻的调色盘,让这里成为“网红”级的观景游憩地。再如,通州马驹桥一带、延庆蔡家河流域,都曾经是农业生产的“鸡肋”,经过深度改造,形成了郁郁葱葱、林水相依、白鹭翻飞、生态多样的森林湿地。即便在寸土寸金的首都城市核心区,也相继惊现出“城市森林”。如,位于菜市口的广阳谷城市森林,原本是4处闲置地,近年来被打造成接近自然森林景观的城市绿地,这里植物多样,包括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竹类、苔藓、地衣等,任凭草长莺飞,特别适合小松鼠、刺猬、野兔、各种野鸟和昆虫的生长,成为小动物与人共栖共享的绿色家园。
上个月,美国航天局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感谢中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因其卫星收集的数据显示:过去17年里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到全球植被总增量的25%以上,位居全球首位。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林科院最新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北京、上海、南昌、深圳等多个城市绿化率不降反增。尤其是北京,城镇化高达86.5%,造林的“尺度”却大得惊人,平原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在短短4年间居然增加了四成,且势头正劲。2018年,北京造林模式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森林与可持续城市”的15个范例之一,向全世界推介。由此可见,“中国绿”享誉世界,北京功不可没!(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