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成为常态
新春伊始,北京城市基层治理延续了去年的强劲势头,工作相当给力。
这不,就在昨天上午,西城区广外街道与丰台太平桥街道联手拆除交界处的一处1000多平方米的违建。据悉,这处违建已经存在了18年,几年前就想拆掉,但推不动,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两区界限不明晰,出现扯皮。去年,在“吹哨报到”机制的作用下,广外街道与太平桥街道曾联手拆除了边界线上的一处2000多平方米违建。有了上次的合作经验,这次拆违顺利多了,所在区的相关执法部门悉数到场,仅用了半天时间,18年的违建便夷为平地。
走好新时期的群众路线,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是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街道作为城市最基层的政府组织,不仅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化治理城市,而且还要穿针引线地发挥和利用好相关部门的力量。令人惊喜的是,去年年初北京创造性提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并将“吹哨报到”机制向社区延伸,赋予基层执法召集权,让部门围着社区转,社区围着问题转,激活了治理的“神经末梢”。每当“哨声”响起,相关部门便齐刷刷地赶来报到,“集体会诊”,现场办公,破解了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令广大市民拍手叫好。
新年过后,又有一件特别暖心的事被网民点赞,即: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诉即办”。具体来说,从今年1月1日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始将街道(乡镇)管辖权属清晰的群众诉求,直接派给街乡镇。区政府同时接到派单,负责督办。为此,12345市民服务热线要不停地“接电话、派诉求”,24小时不断线;“收反馈、记回访”,事不完人不走。而街乡镇呢,则要“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对群众诉求,那怕是新老问题交织、相当琐碎繁杂的诉求,桩桩件件都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活,务必须单单有回应、件件有反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力量和政府的温暖。
街道是城市工作的第一线、城市治理的关键环节、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和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针严线密”的治理追求赋予了街道工作更重的使命。为此,春节假期过后的第二天,市委书记蔡奇便与部分街道党工委书记进行了座谈。他讲到,市委要紧紧抓住街道这个层级,工作过问到街道,赋权到街道,力量下沉到街道。区里要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条块关系,抓好“赋权、下沉、增效”的具体落实。街道要强化一线力量,工作抓到社区,破解基层治理的难题。2月18日,时隔23年之后,北京市召开第三次街道工作会议,总的目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首善标准建设文明街道、活力街道、宜居街道、平安街道。为此,要聚焦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三大重点,统筹协调、服务、管理、动员四大能力,在民生保障、政务服务、人居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2月20日,市委市政府在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首都生态文明与城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完善常态化治理机制,积极推进街区更新,探索推广“共生院”模式,打造一批精品街区,让群众过上现代生活。
街道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落实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平台。街道工作与群众需求贴得越紧,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就会越强。说得更具体一些,即:通过激发广大街道、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提升街道的统筹协调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动员能力,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少了,社会就会成了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无论是“吹哨报到”,还是“接诉即办”,其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层层压实责任,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让广大市民享有更多的民生福祉。(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