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终盘点时,民生改善看北京
在我们家附近,有一个老旧小区——清河毛纺北小区,以前留给我的印象一直不好。这个小区曾经既破又乱:楼体斑驳、墙皮脱落,路上坑坑洼洼,车辆横七竖八地停放着……可是,就在前几天,当我再次来到该小区时,简直都认不出来了。但见楼房外立面素雅漂亮,窗户框银白光亮,道路上干净整洁,车辆停放井然……整个小区,里里外外全部“旧貌换新颜”!
见我一脸惊愕的表情,身边的一位朋友告诉我,毛纺北小区只是北京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居民对改造老旧小区的呼声越来越高,市、区政府便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作为专项工作、重点民生实事,明确年度实施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同时,大力开展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多年心愿。今年还在全市范围里积极推进架空线入地、室外雨污水管线改造和电力增容等工程,很多曾经比较脏乱、市政设施老化的小区变得宜居起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特别是对于老百姓家门口的事儿,北京市各级政府力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曾几何时,垃圾成堆、违建成片、黑车堵路等问题成为市民的“堵心事”,且顽症难治。如今不同了,不管是两会代表委员监督、媒体对问题曝光,还是市民通过各种渠道反映诉求,上到市委市政府,下至街道、乡镇,都能闻风而动、接诉即办、迅速解决,并形成“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有效机制,许多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在“哨声”中纷纷破解。有很多居民感言,以前政府工作人员往往是“高跟鞋、小西装、办公楼里工作忙”。如今变成“平底鞋、运动装、走街串巷为居民”。由此看来,各极政府部门只要改变作风,围着问题转、围着群众转,就一定能把群众家门口的事情办好,政府的工作也因此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
当然了,民生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说,在笔者所在单位的驻地西城区,去年不仅下绣花功夫提升背街小巷,全面推行街巷长、小巷管家责任制,84条街巷达到“十无五好”标准,而且新建广阳谷、新街口、都城隍庙等6处城市森林,15公里滨水绿道,181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老百姓“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的愿景已经变为现实。此外,还有40个百姓生活服务中心根植社区,形成蔬菜零售、早餐、社区超市(便利店)、洗衣洗染、理发、家政、末端配送、修理等基本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实现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全覆盖。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青少年儿童图书馆、街道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等遍地开花,书香气息在城区氤氲、弥漫。
2018年的北京堪称“精彩”。无论是“吹哨报到”的哨声、水清岸绿的靓丽,还是蓝天白云的回归、便民体系的完善,都让人惊喜连连,赞叹不已。
展望2019,更多的民生福祉在向你我招手。日前,北京市公布了明年拟办重要民生实事34件,包括新增幼儿园学位3万个,建设筹集各类租赁型住房5万套(间)、各类政策性产权住房6万套,老楼加装电梯400部以上,新增20家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和15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重点建设10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实施公厕品质提升改造800座,开展850公里自行车道治理,实现100项交通疏堵工程,完成200条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在城六区和副中心创建一批文明街巷,等等,非常鼓舞人心。此外,医改“五个一”新政将于明年6月在全市实施,通过降低大型仪器设备检验项目价格、提升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实施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和药品带量采购等硬性举措,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让公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城乡发展都将乘势而上,乡村振兴会成为北京一大亮点,老百姓的钱包因此会变得更鼓。其中,绿水青山将助力更多京郊农民吃好生态馆。平谷区将探索新乡创模式,建设“小而美”的花园式村落、打造“小而精”的文创商品、集聚“小而优”的创新企业。
实践一再证明,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和各项工作的标准,“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城乡生活环境就一定会越来越宜居,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舒心!(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