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态景观叫“野花野草”
到了深秋时节,树叶飘落,草儿黄了,清扫落叶、清理荒草的时间节点也该到了。然而,在北京市各大公园,厚厚的落叶无人清扫,枯黄的野草依然迎风摇曳,从而给市民群众带来惊喜,大家沉醉于秋色秋韵之中,尽情拍摄靓照,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半年前,我曾写过《野花野草“转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短文,讲的是野花野草被北京市园林部门纳入自然抚育范围。也就是说,曾经的“野花野草”,不再被一拔了之,而是“登堂入室”般“转正”为公园绿地的主人了。其中还讲到年初公布的《北京市老旧公园改造提升导则》,其中出现这样的条文:“对于现状被游客自发踩出来的‘土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宜做硬化处理,色彩、材质应与周边环境统一”“对于林地中因游人常年活动而踩秃的绿地,宜将其改造为林下休憩空间”。也就是说,游人踩出的“野路”“野场地”,能够在公园改造中得以“转正”。因为最为人性化的路就在你的脚下。该导则从实际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服务和满足了人的实际需求,还省去了管理方面的一大堆事务,真可谓一举多得,脑筋一换天地阔啊!
我们常讲以人为本,其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是更大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就拿公园景区的野花野草来说,能成片地繁茂野生的,绝大多数都是最适合本地生长的。据相关专家介绍,相比于那些需要高成本投入和精心呵护,仍会因水土不服而不好好生长的“洋花洋草”,这些自然生发的野花野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景观的呈现几乎不需要资金和人工投入。根据生态和景观的需求,科学地保留利用,不但能丰富城市植物的种类,还能为各种昆虫提供栖息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呈现富有野趣的田园花海。 在今年的北京市公园景区地被植物应用交流会上,奥森公园的野生地保护经验得到推广。类似于抱茎苦荬菜,今后像蒲公英、夏至草、车前草、荠菜、蔊菜、泥胡菜、附地菜等本地野花野草,都将成为北京园林绿化的“正规军”,得到科学合理的抚育和推广种植。
是呵,有一种生态景观叫“野花野草”,这是政府园林部门与广大市民之间达成的共识。为此,赶在寒冬来临、草儿枯黄、落叶飘飞之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给各大公园下发通知,要求合理保留地被植物,缓除野花野草,留住最美秋天。这一规定,不仅让公园管理方感到合乎情理、如释重负,也完全契合民众意愿。像狼尾草、佛子芒、车前草、二月兰、甘野菊等种类繁多的花花草草,不管是人工栽植的,还是野生的,春夏有春夏的绚丽,秋冬有秋冬的韵致,倘若一拔了之,秋景秋色则会大打折扣。
地被植物作为公园绿地的底色,乃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那些野生的乡土地被植物,普遍具有节水、耐旱、容易管理等优点,即便是枯萎了,乃能起到覆盖地表、减少扬尘的作用,还可为各种昆虫提供栖息、越冬的场所,如果一古脑地拔光铲净,岂不可惜?!
当然了,秋天里天干物燥,安全防火也很重要,各大公园景区在落叶晚扫、野花缓割的同时,也要采取洒水保湿、禁止烟火等措施,严防火灾发生。
从野花野草“转正”到落叶晚扫、野花野草缓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提升,更是思想理念的升华。相信这样的事例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也会越来越强。(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