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破解“回天困局”的回天之力从何而来?
笔者撰写该文所用的这个标题,虽然听起来有点拗口,却真实地反映出“回天”地区的生态之变。
“回天”,回龙观、天通苑之简称,为北京市昌平区的两大居住区,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其社区规模早已经跨入超大型居住行列——在这片6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聚了近90万常住人口。人口的不断增加,问题也日趋严重,“大城市病”在这里尤其突出,其“堵城”、“睡城”的名声早就远播了,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职住失衡,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并带来“入托难”、“上学难”、“建档难”、“看病难”等一系列的民生问题,居民们饱受困扰,市里的头头脑脑们也颇感头痛。
面对诉求的多元多样、利益的交织冲突、事项的千头万绪,“回天困局”如何破解?直接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能力,乃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市委市政府挂牌督办的改革“硬骨头”。随着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饱受“大城市病”困扰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自然首当其冲地被列入整治重点,行政资源下沉、实现集中供给是其突出特点。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近一年多来,市委书记蔡奇多次到回龙观、天通苑明察暗访,聆听居民呼声,研究解决发展短板,聚焦“回天”地区发展痛点的“三年行动计划”重磅出台。本市17个委办局立足本职、迅速行动,从制约该地区的瓶颈问题入手,缺什么补什么,动真格、敢碰硬,送服务、办事实。借由“双报到”契机和“回天有我”平台,这些市级部门还相继在当地建立联系点,将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促成了一桩桩解民忧、促发展的实事、好事。
“回天”地区是北京最大社区,也是京北高学历人才的聚集地,但很多居住在这里的年轻人却需要到西二旗、中关村、望京等昌平区以外的地方工作。为了解决职住失衡问题,从2017年起,市区两级政府在回龙观西侧打造“昌发展·龙域中心”,重点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硬科技创新企业入驻,并为科技人才提供充足的办公空间和居住公寓。今年“十一”期间,回龙观首个满足职住平衡的产业融合综合体——北京昌发展万科广场正式开业,为附近10万回龙观新村居民提供了购物休闲娱乐新去处。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在“回天”地区建设两大文体中心、7个休闲公园,其中天通苑地区的综合文化中心总面积超过3.2平方米,建有图书馆、文化馆、绘画室、剧院、影院等,让高雅艺术走进社区,组织不同层次的文艺演出活动。
为了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一站购齐式”服务,今年市区商务部门还在“回天”地区建设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便民网点49个,其中新建46个,规范提升3个。其中,在回龙观新村中区建成一种新型的厢式便利店,居民亲切地称之为“盒子菜店”。菜店不到30平方米,但零食小吃、水果蔬菜、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可服务周边数千户居民。与“盒子菜店”相邻,还有一种24小时无人售卖便利店,居民可刷脸或扫描二维码进去、扫描商品条形码结账,还能提供微波炉加热服务。此外,“回天”地区还新增加很多便民早餐店、垃圾回收站等便民设施。
针对“入托难”“入学难”,市教委一手做好增量,一手盘活存量,引资源、结对子、点对点帮扶,让城区优质学校与“回天”地区“手拉手”对接,“教育回流”效果非常明显。针对“建档难”、基层医疗服务中心不足,市卫计委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对口支援、技术支持、双向转诊多措并举,将市级优质社区卫生品牌服务引入“回天”地区,并且让患者享受预约挂号、专家出诊等绿色通道,达到“患者不动专家动”。
由于市区各个部门资源下沉办实事,一个个项目紧盯不放,一个个环节精琢细抠,积小胜为大胜,由局部扩展到全部,工作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倍,百姓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正可谓“释放的能量能‘回天’”,也堪称“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的生动实践。
“回天困局”的破解具有标志性意义,为北京城市精细化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中我们得到启示:只要政府部门以服务百姓为目标,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让资源不断下沉,就能够破解一个又一个困扰百姓的难题,持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