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想天天好天气,还得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抠

(2018-09-15 07:20:33)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要想天天好天气,还得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抠
    在收获了十来个碧空如洗、白云悠悠的好天气后,前两天北京的天气又有点不好了。这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受弱气压场的控制,近地面层风力不大,扩散条件不佳,加之空气湿度较大,天空看上云不那么透彻清爽,甚至会出现点小雾霾,很正常。这不,昨夜起,北风刮,北京空气顿时清新起来,能见度自然没得说,站在家中窗口眺望西山,十公里之外清晰可见。
    处于工业化时代的人类,要想使污染“排放活动”完全停下来,不太可能,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减排而已,但极致的努力往往非常管用。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大气污染治理精准而持续,环境效益就会日益凸显。
    记得去年这个时节,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大气污染防治秋冬季攻坚行动部署会。会上,市委书记蔡奇直接点名14个大气治污不力的街道乡镇。他强调形势越是严峻,越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惧,“好天气要一天天地去争取,PM2.5治理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地去抠”。一个“抠”字,彰显“人努力”的笃定,表明了“精治”的决心。
    近年来,全市上下共同发力,在以往大气治理“多管齐下”,已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围绕重型柴油车执法检查、重点区域精细化管理、扬尘污染防治等重点难点问题,全力推进蓝天保卫战。其中,在重型柴油车执法方面,在全国率先对机动车进行氮化物排放检查,检查项目包括黑烟、OBD车载诊断系统、尿素以及氮氧化物共四项检测,基本实现对在用重型柴油车排放的全面监管。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全市人工检查重柴车141.8万辆次、处罚21.9万辆次;淘汰高排放国Ⅲ标准柴油货车3.2万辆。与此同时,本市创新机制,环保、公安、城管执法等多部门联合,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动,在全市90多个乡镇(街道)开展“点穴式”执法,从环境治理入手,精准地发现和锁定污染源。前8个月,全市环保系统共立案处罚固定源环境违法行为2448起,处罚金额1.33亿元,其中重点围绕餐饮、汽修、机械设备制造、汽车制造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专项检查。在治理扬尘方面,住建、城管执法等部门8个月共查处违规工地466处,依法清理整治240家“散乱污”企业,淘汰退出616家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企业。
    这种“人努力”产生的结果是,全市空气质量一再刷新纪录。8月份,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9%,单月浓度继今年1月份后,再次达到空气质量年评价标准二级限值,创下近5年来的历史同期最佳纪录。而1至8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53微克/立方米,也实现同比下降13.1%。进入9月份呢,恰逢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在连续一周多时间里,北京的天空美图霸屏了,市民直呼“蓝天如水洗”“不得不晒云”。环保监测数据显示,9月3日到7日,京城PM2.5浓度连续5天出现个位数,空气质量持续一级优水平。这同以往重霾之下,PM2.5浓度接近1000微克/立方米的“爆表”数据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当然了,这种胜似青藏高原的高颜值天空,自有“天帮忙”的因素。本月上旬,随着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从北方来的冷空气不仅驱走了暑热之气,也把空气中的水汽吹走了。而此时,空气还在做一种不易察觉的下沉运动,通过从高到低下降,把北方和高空中比较干净的空气输送到北京。因为空气中水汽和杂质少了,所以天空湛蓝,并且在冷空气的扰动作用下产生千姿百态的中低云,在洁净的大气和蓝天的衬托下,云朵白得耀眼。
    不过,话又说回来,“天帮忙”只是外因,其内在因素还是区域内污染物排放少了,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说,要想天天好天气,还得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抠。其中,PM2.5源首先得找准,以便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据最新PM2.5源解析结果显示,北京市全年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三分之二,区域传输占三分之一;本地排放中,移动源排放占45%左右。监测还显示,目前全市柴油车数量约占机动车总数的4%左右,但其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次颗粒物分别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69%和90%以上,再加上外埠进京、过境重型柴油车,排放污染严重。对此,本市对超标重型柴油车采取闭环式管理措施,依法严格处罚,实施精细的监管,不仅细分为环卫、公交、渣土等类型,还在所有新入市场的重型柴油车上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实时测算排放量。此外,对餐饮污染排放浓度进行“限值”,引导和促进餐饮企业改造更换高效净化设备及加装挥发性有机物去除装置,减少餐饮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
    治理污染,勿以“恶小”而无视,行动永远是最好的动员。只要政府、企业和民众之间达成共识、形成默契、共同行动,于细微处落实和监管到位,久久为功,这种令人陶醉的“峰会蓝”就会成为常态,成为人人共享的“环境福利”。(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