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北京南站从此告别“难站”

(2018-08-03 07:17:44)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让北京南站从此告别“难站”
   前些天,由于媒体曝光和网友吐槽,北京南站成为“网红”,被称为“北京难站”。此称呼着实不打好听,但苦药利病、忠言利行呀,很可能坏事变好事,让北京南站从此告别“难站”。
    北京南站的问题,突出在一个“乱”字上,即:黑车横行,交通阻塞,站内乘客排长队;出租车车牌被人为遮挡,正规出租车与黑车一样漫天要价,25公里的车程竟然要价300元。
    北京南站的历史很悠久,早在1897年就有了,当时叫马家堡站,1902年更名为永定门站,1988年更名为北京南站。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前夕,伴随着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改造一新的北京南站成为中国首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以其候车空间大、视野开阔等光鲜形象吸引世界目光。乘客们在这里不但享受最舒适的候车环境,还可以乘坐最现代化的列车开启旅程。
    按理说,作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北京南站不该出现后来的“乱”;即便管理上出现点儿问题,治理工作也不应该成为难事。可是这几年,北京南站却被吐槽不断,“槽点”主要表现在“黑车”“迷宫”“拥挤”“过度商业化”等方面。特别是南站周边黑车宰客问题,早在2012年央视新闻就曝光过,但至今未有改观。
    客观地讲,北京南站之“难”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比如地处要枢、客流过大,加之车站在设计上存在先天缺陷,等等,但问题更多地出在了后天因素或者说主观原因上,而且问题大多不只归咎于车站,暴露的是城市管理的软肋。比如说,南站作为北京的枢纽和“窗口”之一,管理层级多,责任划分不清,“九龙治水”之下,在复杂问题的解决上往往会出现相互观望和扯皮现象。
    要说现在的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力量,从中央到地方,大抵都可以用“齐装满员”来形容,但实际效能如何呢?恐怕还要打上一个“?”。尽管现在的科技手段很给力,但架不住文山会海的巨大内耗啊!据报道,沿海一省某厅局负责人因不堪忍受会议过多,让人统计涉及厅局相关工作全年的开会数量,结果令人震惊:1068个。除去双休日和法定假日,平均每个工作日至少要开4个会,很多干部“不是在开会,就在去开会的路上”。会议如此泛滥,哪还有抓落实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那些通篇空话套话车轱辘、令人疲沓厌倦的会,而是少开会、开短会,说到哪儿做到哪儿,做到哪儿查到哪儿,很多好的措施都是可以落地生根的,方方面面的经验做法也会形成常态化、长期化、制度化。
    回头再说北京南站问题,媒体曝光也好,网友吐槽也罢,反正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了很好的回应,迅速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的管理治理体系。丰台区政府、南站管委会牵头,组织交通执法、公安、交管、城管等部门加大违法打击力度,开始对南站周边道路实施长时间、多点位、全模式的联合执法;交通部门增加夜间出租运力,增开公交高铁专线多样化线路,延长地铁4号线夜间运营时间;北京南站则采取多项给力措施,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紧急行动的背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之成功经验的灵活运用啊!紧锣密鼓的治理之下,南站“乱象”顿时化为乌有,里里外外都变得井然有序起来。
    当然了,北京南站要想标本兼治,从此不再“难站”,必须彻底厘清、压实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坚决消除管理的“盲点”和“死角”。同时,还要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内外监督、透明高效的综合治理体系。唯有如此,北京南站这个“窗口”才会越擦越亮,成为首都北京的一道靓丽风景。(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