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损害生态环境者感受到切肤之痛
日前,北京市就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首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研究部署,明确强调,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突出问题导向,狠抓任务落地,切忌问题反复、抓工作“一阵风”;各级各部门要落实好“一岗双责”,建立年度报账制度,强化考核问责;环保部门要履职尽责,抓好统筹督察,敢于说不、敢唱“黑脸”,对不担当、不履责,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决不手软。
与此同时,《北京市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也正式公布。方案明确了“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原则,损害生态环境要“应赔尽赔”。方案提出,从今年起在全市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力争到2020年初步构建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国人的心中扎下根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环保工作,其组织和机制的构建也日趋科学合理,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特别是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覆盖式的督察,使得一批长期难以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一批长期想办而未办的事情得到落实,促进了各地的生态环境改善。然而,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的问题,决非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从目前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各大媒体曝光情况看,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
6月25日,央视网新闻频道报道了河北大沙河流经的定州、石家庄等河段存在的严重污染问题,河堤上堆满了生活垃圾、工业废渣、边角料、医疗废物等多种固体废物,形成了长达数公里的“垃圾带”;污水沿河堤流入河道,在河道内积累成黑色、绿色的污水坑,整个河段充斥着工业废料的刺激性气味和生活垃圾的恶臭味,让人难以忍受。早在两年多前,河北省就明确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并明确了考核验收评分细则。中央环保督察组也曾对河北某些地方弄虚作假、表里不一、敷衍应对的整改行为进行过公开曝光,但非常遗憾的是,最近“回头看”发现的问题依然触目惊心。
岂止是河北,在安徽、江苏境内的长江沿线,有人把上万吨的工业污染物倒入江水,使得长江这条青蓝色的玉带,被撕开一道道红褐色的口子,接连成片的铁锈色不明物体黏着在沟壑表面,从堤坝一直绵延伸向远处的江岸,刺鼻的气味令人窒息。在广东汕头、河南濮阳、山西临汾等地,水体污染、垃圾遍地等情况同样触目惊心。
5月30日至6月7日,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陆续对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东、广西、云南、宁夏等10省(区)实施督察进驻,并陆续公开30余个典型案例,问责近两千人,问题集中表现在: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比如,河南某地编造虚假文件应对督察组;江苏某地敷衍整改,非法掩埋的危险废物威胁长江水质安全;广东某地在监测断面上游加装曝气增氧机,通过“河上治污”应对断面考核。更有山西临汾监测数据造假案,为“粉饰”市区环境监测站直通中央的环保数据,环保局长亲自指使,在所有监测站点同时加、取滤膜,干扰监测数据,作案手法之隐蔽、性质之恶劣,令舆论惊愕。
从最近环保督察“回头看”所公布的案例中不难看出,企图敷衍蒙骗中央督察组的奇葩招数频出。这些案例分明向我们敲响警钟,提醒我们:环境污染积弊之深、治理工作推进之难往往超乎想象。有些污染旷日持久,治理起来决非一日之功,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有些污染源地处偏远、分布散乱,大大小小的梗阻点还很多,要“咬住问题不放松”。当前,最为首要的是解决人的问题,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就像中央环保督察组对广东汕头市领导所放的“狠话”,建议“市领导跟老百姓一起住臭水边”,让他们亲身感受污染之害。
为避免“关键少数”抓生态环境“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档”的情况,除了转变其政绩观,让其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之外,必须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格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正可谓“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
整改任务就是军令状,军中无戏言。对假治污要真追责,对于整改不力、弄虚作假问题,不能”下不为例“,必须依法依规严厉问责;谁触碰了生态环境高压线,就必须受到应有的处罚。对于那些导致或者放任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既要让其“亮相”,更须对其“亮剑”,对其终身追责,用严格执法让损害生态环境者感受到切肤之痛。
当然了,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正面典型也有很多。比如,浙江省自2003年开始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福建省取消24个县的GDP考核,实行农业和生态优先绩效考评,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发展。还有生态环境部日前通报的“洞庭湖超级矮围”案件及整治情况,令人颇感欣慰。一道长达1.8万米的矮围,形成了3万亩私围湖泊,侵占洞庭湖达17年之久,在湖南省委省政府严令整治和生态环境部专项督察之下,仅用了13天,矮围全部拆除,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彰显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这些成功的案例也在启示我们,只要拿出抓铁有痕的力度,依靠最严格的制度执行,就一定能取得最大的治理效能。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算清楚环保账、经济账和政治账,真正扛起主体责任,让环保压力层层传递,用制度的生命力涵养生态环境的生命力。铁拳治理不松劲,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处藏身,确保环保顶层设计落地生根。(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