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外埠车进京,乃对症下药之举
北京限制外埠车新政已经出台好几天了,社会舆论越来越趋于理性了,那些质疑“限制外埠车是懒政”的说法也不攻自破。毕竟实事胜于雄辩。相反,倘若对非京牌不讲“是非”,让其借助“进京证”变身“本地化”,才是真正的懒政和不作为。
准确地讲,北京市全面加强外地牌照车的进京管理,乃对症下药之举,或者说已经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了。
据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即北京号牌的机动车达596.8万辆;而目前平均每周,六环内通过办理“进京证”在京使用的外地号牌车辆达70.9万辆。相当于香港全部汽车保有量。如果算上北京未加限制的六环外的车辆,在京的非京牌车,实际总数达到100多万辆的惊人数量。
外地人何以喜欢驾车在北京驰奔?难道还嫌北京堵得不够吗?非也。这里有一个概念必须厘清,即:“此外埠车”非“彼外埠车”,挂着外地牌照的机动车未必就真的是外埠车,“本地化”的外地车何其多矣!这些话听起来有些拗口,但其中的道理却十分清晰明了。
日前,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介绍,2015年,北京市日均办理车辆进京通行证达5万张。自2016年5月,交管部门推出网上办理进京证便民服务起,办证数量迅猛增长,日均办证数量已突破13万张,平均每周办理达92.5万张。根据对近12个月的数据分析,约70.9万辆号牌车辆连续办理进京通行证,长期在京使用。外埠车“本地化”的特征如此明显。谁能想到,一项网上便民服务新举措,竟然促使了外地牌照车的蜂拥而入。
现如今,在北京城市快速路上行驶的车辆中,外埠客车占比高达10%;五环路内居住区停放车辆中,外埠客车占比为5%至13%,五环路外已达到15%至29%。导致外埠车高速增长的原因,自然还不只是办理“进京证”方便了,网上操作也就是动动手指的事,更是因为,非京车牌轻而易举便可以拥有。在北京车牌摇号“中签太难了”,堪比买彩票中大奖的今天,挂个外地车牌,比如,挂上冀、蒙、晋、豫、鲁等周边省份的车牌号,那都不叫事儿。据悉,这些年北京代办外地牌照市场很活跃,根据地域和获得牌照时间不同,一般收费在3000元至6000元不等,甚至有些4S店也提供此类服务。
“进京证”的使用,始于1973年,是为了方便进京办事的外地车辆,属于行政许可事项。在北京牌照一号难求的当下,在北京居民和长年在京居住的外地人“任性”地使用非京牌照的情况下,数量庞大的“进京证”显得已经变了味,它成为非京牌管理的一大漏洞,让钻政策空子的人大行其道,后果自然是非常严重:
一是违背政策初衷。很多人为规避限行和摇号,借助外地客车网上办理“进京证”很方便这一“捷径”,纷纷挂上外地车牌,从而使“进京证”异化为“不用摇号”的日常通行证。外埠号牌车“随便买,无限用”,不仅直接绕过了北京机动车调控措施,消减了调控效果,而且对那些遵守限行、摇号政策的市民来说,也是很不公平的。
二是加剧了北京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对机动车进行总量调控,或运用经济、法律等多种措施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是世界大城市管理中的通行做法。2008年起北京实行尾号限行,2011起实行摇号购车,对于城市减负和减轻大气污染功不可没。按照规划,北京到2020年时的机动车保有量要控制在630万辆以内。然而,截至今年4月,在京的各类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了700万辆。这是个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如今的首都都快成“首堵”了,且汽车尾气排放对城市PM2.5的“贡献”最大。那么,100多万辆的“本地化”的外埠车,对这个城市的“贡献”又有多少呢?
三是增加了城市停车难矛盾。目前,北京城镇地区居住停车位缺口总数高达129万个,而百万辆的“本地化”的外埠车,无论行与停,都必然占用非常紧缺的道路资源和停车资源。据媒体调查,北京市五环外某些区域,停放车辆中竟有一半挂有外地牌照,情况之严重可见一斑。
有一个很动听的词,叫“刚柔并济”。此次北京市出台的外埠车管理新政,既有其“刚性”的一面,又有其“柔情”的一面。新政规定,外地牌照车进北京六环内和通州区必须办理“进京证”,每年每车最多可办理12次,每次使用期限最长7天,非京牌车违规上路和停放都将受到处罚。这也就是说,外埠牌照车每年进京次数、天数都是受控的,不能无限制使用。而停放,也有细致规定,纳入限制。其目的就是管住“本地化”的外地车,而对真正意义的外地车则几乎没有影响。大家想想,假如外地人驾外埠车来京办事的话,每辆外埠号牌车辆每年可以办理12次进京通行证,根据实际需要,既可以连续申办,也可以每月或不定期申办。按照每次最长有效期7天计算,每辆车每年可以在办证范围内通行的时间为84天,占全年时间的23%,是完全可以满足临时来京办事、旅游等需求的。
此外,新出台的管理新政,要等到2019年11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也就是说,管理措施发布后,还有17个月的过渡期。这主要是考虑到汽车是个大件,给非京牌的有车族留足处置时间,好让其早做打算,体现出管理的人性化。与此同时,北京市正进一步加大公交、轨道交通建设力度,优化交通出行结构,以多种措施服务市民出行,倡导绿色集约出行,共同建设和谐宜居的美丽城市家园,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充分享有获得感、幸福感。(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