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呼之欲出,吾辈望穿秋水
这几天,大家对“副中心”似乎更加憧憬和期待了。这与市里的两次重要活动有关。一是市委市政府邀请专家学者座谈(6月11日),就“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北京重要一翼”听取意见建议;二是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6月13日),就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专题研究。两个会议晒出的关键词语相当诱人,比如“推进大尺度绿化,让蓝绿交织成为城市副中心底色”“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等等。
此时的心情,就好似李白笔下《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描述,令人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作为北京市政府部门的一员,搬迁到副中心办公乃至生活居住是迟早的事,由此对“副中心”的期待也就更加迫切。当然了,这并不是说目前的北京市城区不好,这里可是几百年没有断续的帝都啊!巍峨的皇家宫殿,美丽的御苑景色,浓浓的皇城根下之市井风情,可都在这儿哩!更有神州第一街(长安街)、世界最大城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以及朝阳CBD、海淀中关村等诸多现代的科技的时尚的先锋之地,其魅力足以光耀全球。可是,患上“大城市病”的现实也是明摆着的。在人满为患、交通拥堵的城市空间里,无论是道路两旁、老旧小区,还是古老街巷胡同,到处都是破旧的房屋和塞得满满的汽车,这样的生活环境就难言“宜居”了。
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意义就在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升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眼下,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城市副中心建设,正在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只争朝夕、精雕细琢地进行着。其建设标准有很多条,包括创造“副中心质量”,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大力建设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构建大尺度生态空间,依托多河富水生态底色,营造自然怡人滨水环境,将城市副中心安放在森林环抱之中;深入挖掘和保护大运河底蕴,打造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突出协同发展,让副中心不“副”,同雄安新区一样“雄”起来,形成两翼齐飞的壮观景象。
从中央到市委市政府还反复强调,坚持低密度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解决好职住平衡问题,让副中心成为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这一条,对于将要搬迁到副中心工作和生活的同志来讲,尤其关键和重要,其诱惑力不言自明。这意味着一种舒心的崭新的生活将从通州开启,其幸福感、获得感想必是前所未有的。(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