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逝者何处去,驶向大海的“文明号”来了

(2018-04-04 11:27:17)
标签:

杂谈

逝者何处去,驶向大海的“文明号”来了
   4月2日,北京市举行骨灰撒海启航仪式暨年度首次骨灰撒海活动,数百名逝者家属和60份逝者骨灰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搭乘“国宾9号”骨灰海撒船,缓缓驶向大海。在主持人的带领下,亲属进行默哀和告别之后,走出船舱,来到船舷,戴上白手套,夹带着花瓣的逝者骨灰在家属双手中停留片刻之后,与花瓣一起落入大海。这也是国内启用的首艘专业骨灰海撒船只,被誉为“驶向大海的‘文明号’”。
    据悉,北京市骨灰撒海活动自1994年5月开始实施,迄今已顺利组织了446次,播撒骨灰18906份。其中,2017年播撒骨灰2675份,已接近北京市年遗体火化总量的3%,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新启用的海撒船“国宾9号”是为骨灰海撒“量身定做”的,相比以前的海撒船只,其空间更大、甲板更宽,方便参加仪式的家属走动、休息。而且,“国宾9号”的航海时间较以前更长、航线也更纵深,让逝者亲属能有更充分的时间完成骨灰告别。骨灰海撒工作从清明开始,将一直持续到10月,初定每周二、四组织家属前往该港乘坐专用船参加海撒仪式,预计全年海撒量将超过3000份。
    骨灰撒海,这无疑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之举。常言道:“人死如灯灭”“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逝者已矣,灵魂已然飞向天国,岂有与活人争地之理?那种殃及子孙的事,想必先人们是最不愿做、也不想看到的。生者自应珍惜当下,心怀亲情恩泽,用好先辈们留下的国土资源,不浪费一寸土地。而放不堆坟头、不立墓碑,直接将骨灰撒向大海,形返自然,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生态;既减轻经济负担,又改良社会风气;既摒弃了隆丧厚葬的奢侈浪费习俗,又回归了精神文化传承之根本,岂不是一件利国利民、荫及子孙的好事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骨灰入海,恰好诠释了这一自然法则。
    清明祭祀,我们在怀念逝者的同时,更要珍惜亲情、孝敬生者,要在长辈活着的时候好好奉送他们。逝者已去不可追,与其对长辈死后“葬之以礼”或“祭之以礼”,莫如好好善待健在的长辈。感恩行孝,是对清明最好的诠释。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处理“身后事”上,以身作则,开殡葬风气之先,如周恩来、刘少奇、邓颖超、邓小平、陈慕华等同志的骨灰先后都撒入了大海,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就北京市而言,这些年一直在大力倡导节地生态殡葬,并就节地生态葬先后制定了相关政策,去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补贴办法》,对选择骨灰海葬或者骨灰自然葬的本市户籍亡故居民除给予政府补贴外,还减免了殡仪服务的基本费用。这些年,随着首都生态惠民殡葬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真正做到了让逝者安息、生者释然。
   4月2日,人民领袖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久久为功、善做善成,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我想,如果把领袖的这番教导用在生态殡葬上,显然也是非常适用的。骨灰入海,不仅生态环保,节省土地等有限资源,而且能真正满足逝者“重返自然”的遗愿,为他们的人生谢幕画上圆满的句号。那驶向大海的“文明号”,无疑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里程碑。(董聚山 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