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美行天下
美行天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004
  • 关注人气:16,8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美丽中国”前景可期

(2018-03-20 07:41:03)
标签:

杂谈

“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美丽中国”前景可期
   今年全国两会可谓看点多多、亮点纷呈,其中有两件涉及生态环境的大事备受世界瞩目,一件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此举填补了环境治理方面的空白;二是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浓重一笔,旨在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
    改革开放四十春秋,中国持续了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让我们跨越短缺经济时代,迎来了特质丰裕的新生活。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比较“粗放”,太注重GDP的数字,忽视了内在质量,导致土壤环境恶化、江河水质下降、生态系统退化,这些发达国家在一二百年间逐步显露的生态环境问题,却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集中凸显,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制约因素之一。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治理和监管,无论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燃油品质,还是加大环保督查力度,都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交出一张赏心悦目的答卷:近五年,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5亿亩,中国沙漠化土地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贡献率世界第一。完成造林5.0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151亿多立方米,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2017年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我们注重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范围,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这一切都在表明,我们的绿色家园正在回归,生存环境在改善,生活的品质在提升,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写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新的定位,明确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可以说,作为“中国梦”的绿色底蕴,“美丽中国”的愿景随生态文明的理念应运而生。
    今年3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治理,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领袖的讲话,道出了十多亿人民的意愿,赢得了代表们的热烈掌声。正如与会代表委员所讲,重霾之下,人的呼吸都成问题,何谈美丽中国?污水横流,百姓健康受到威胁,谈何幸福中国?在此次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生态文明被历史性地写入庄严的宪法,充分体现了人民期待和国家意志。以宪法之名确立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无疑为将绿色发展理念更加广泛而深入地植入人心、落实到行动上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绿色,是我们的生命色,也是现代文明的底色、高质量发展的本色。就像习近平同志所讲:“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正是基于理念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最重要地位,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一个崭新的国家正部级单位应运而生——“生态环境部”。这不只是简单的部门裁撤、机构合并、名称更改,而是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机构优化、重组的大变革,其内涵上更多地融入了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对十九大报告“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要求的具体落实。愿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不负时代重托,在实现权责明晰的同时,能够成为环境执法和污染整治方面利剑、铁拳,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大步前行。(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