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路上莫停歇,不信东风唤不回
这几天,位于南国广州的华南农业大学被刷屏,但见蓝天白云之下,偌大的校园里,紫荆花、黄花风铃、樱花、木棉花、三角梅等花儿竞相盛开,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引来数以万计赏花者,校园内外人满为患,周边交通拥堵不堪。
我想,再过半个多月,北京也将迎来一年中的最美季节,春天里街道和公园到处都是花的海洋,特别是颐和园、圆明园、玉渊潭、植物园、陶然亭等皇家园林和公园,都会让人如痴如醉、为之惊艳的。只是,这样的美景,要有蓝天白云的衬托才算完美。去年“五一”过后,我到京西玉泉山下拍摄油菜花时,恰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即,那令人心醉的“一带一路蓝”和“丝路祥云”,与金灿灿的油菜花海“同框”,简直是绝配,我也是醉了!今年油菜花开时,我还想去美美地踏青赏花拍摄呢!只是眼前出现的雾霾天,让我有些忐忑,如果到那时出现灰霾怎么办?我还有心情赏花拍景吗?
我之所以想到这些,是因为这些天北京的天空又不好了,一连几天都灰蒙蒙的。3月10日晚间,官方发布了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说是3月12日至14日,有一轮重污染天气。结果证实,霾真的来了。不过,说实在的,我非但没有“霾怨”,反倒有种“另一只靴子落地”的踏实感,因为霾虽然来了,但没有我想像的那么重。根据目前的气象条件,综合气压、风力、湿度等因素,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要是搁在往年,还不知道会霾成什么样子呢,没准儿又是PM2.5值爆表,冲击1000微克/立方米这一大关什么的。可眼下最高也就是200微克/立方米的样子,感到些许不适是很肯定的,但已经算不错了,喜欢户外运动的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不过,话又说回来,霾毕竟是霾,已经构成区域性中度污染,且一连几天,对人的身体危害和心理影响不容小觑。更为关键的是,这种雾霾天气,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只要有适宜其存在的气象条件,它便很任性,即便是国庆节或“两会”期间,它也不管不顾地依然会来。由此看来,我们面前要走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雾霾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停歇,诚如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黄润秋在今年两会上所讲,虽然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大气污染治理仍然在负重爬坡阶段,任重道远,容不得半点松懈。
是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气污染治理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有一个过程和自身规律。人家欧美国家在治理雾霾上都经历过漫长的过程,有的国家花费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时间,才有了今天的“高颜值”天空,我们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就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呢?
就目前治霾成效来说,我们还是相当乐观的。五年来,通过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优化能源结构、淘汰黄标车等措施,全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从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的“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重点地区PM2.5平均下降30%以上”等相关数据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就北京而言,通过整治“散乱污”企业、控制机动车排放、强化环保督查等措施,空气质量更是大幅提升。2017年北京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2.1%,同比上升6.9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优良天数占八成多,同比上升42%。2018年春节,没有烟花的首都迎来了“北京蓝”。新年伊始的第一个月,是北京2013年以来首个秋冬季无重污染日的月份。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治霾上没有“孤岛”,京津冀“2+26”城市大气污染联合防控,协同治污,让“心肺之患”逐步缓解。
事实告诉我们,此次雾霾再次来袭,并非大家不努力,或者说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够给力,也不能说治霾成效不大,只能更加说明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过程,目前仍处于负重爬坡阶段,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保持清醒认识,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雄心壮志,真抓实干,久久为功。
就目前来说,刚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生态文明”被写入了宪法,可以说最给力的“东风”已经来了。要实现2020年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行动目标,必须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上下大力、使韧劲,建立和完善各项治理措施、手段,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环保理念,促进全民性的节能减排。只要我们在治霾路上不停歇,戮力同心打好攻坚战、持久战,“美丽中国”不是梦,蓝天白云一定会早日成为我们生活环境的“标配”。(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